健康
2024-07-25 12:30:00

糖尿病及乙型肝炎雙重夾擊腎衰竭風險倍增

分享:
乙肝

每年的7月28日是世界肝炎日,旨在促進大眾對肝炎的關注和預防。為何要揀選這一天呢?原來在1967年,科學家巴鲁克.布隆伯格(Baruch Blumberg)發現了乙型肝炎(簡稱乙肝)病毒表面抗原,並開發出乙肝的檢測方法和疫苗。從此,乙肝的診斷和治療出現了翻天覆地的轉變,因此自2011年起,世界衛生組織便以布隆伯格的生日訂為世界肝炎日。

昔日香港是乙肝重災區,雖然近年情況已有改善,但還有不少人的健康受到乙肝病毒的威脅。根據衛生署2020至2022年人口健康調查的推算,目前全港仍有約5.6%的市民,即41萬人患有乙型肝炎。由於大部分乙肝患者在幼年時期受感染,他們大多會發展成慢性乙型肝炎,並有機會併發肝纖維化和肝硬化,增加肝癌的風險。肝臟是人體的「化工廠」,負責分解和排出毒素。倘若發展成失代償期肝硬化甚至肝衰竭,患者更有機會出現肝昏迷、食道靜脈曲張出血和腹水等情況,嚴重可以致命。

 

糖尿和乙肝雙重夾擊,容易併發腎衰竭

糖尿病可導致慢性腎病甚至腎衰竭,其他腎衰竭的風險因素包括高血壓、心臟衰竭、肥胖、蛋白尿和慢性腎病的家族史。此外,年老也是風險因素之一。隨著年齡增長,腎功能會不斷下降,很多人忽略的是,糖尿病患者如兼有慢性乙型肝炎,患上腎衰竭的機會較非乙肝人士會有所提高。根據香港中文大學的一篇研究,二型糖尿病合併慢性乙肝的患者,發生末期腎衰竭的風險是非乙肝患者的1.5倍。因此,任何人如有上述腎衰竭的風險因素,應盡快接受乙肝病毒檢測。萬一確診,要盡快諮詢醫生,如有需要便應接受藥物治療。

adblk7
adblk8

慢性乙肝可增加腎衰竭風險

研究顯示,乙型肝炎感染可產生免疫複合物,引起腎小球腎炎。另外,乙肝感染有可能增加氧化壓力和胰島素阻抗,加速對腎臟的損害。更有研究指出,乙肝病毒會促進腎小管細胞凋亡。以上因素皆增加慢性腎病甚至腎衰竭的風險。有台灣研究發現,從沒接受抗病毒藥物治療的慢性乙肝患者,其發生末期腎衰竭以致需要透析(洗腎)的風險,乃非乙肝患者的2.6甚至3.9倍。由此可見,任何有慢性腎病風險因素的乙肝患者均需要定期和針對性監察腎功能,以避免發生腎衰竭。

乙肝患者的另一大敵是肝癌。乙肝病毒能夠合併到患者自身的基因組,罹患肝癌的機會因而增加。此外,慢性肝炎引致肝臟持續不斷的受損與修復,過程中肝細胞的遺傳物質有機會產生突變,形成肝癌。以往,慢性乙肝患者患上肝癌的風險比常人高出100倍。不過隨著抗病毒藥物的發展和普及,風險已經降低。雖然目前還沒有能夠徹底消滅和根治乙型肝炎病毒的治療,但現今的藥物已能長期抑制病毒,控制炎症及大大降低肝癌風險。

 

最新乙肝藥物能減低對腎功能的影響

不過,長期服用某些乙肝藥物,有機會導致腎功能下降和加快骨質密度流失,增加骨質疏鬆風險。幸好隨著藥物的不斷改良,新藥對腎臟和骨骼構成損害的風險也有所減低,例如最新的乙肝口服藥物磷丙替諾福韋(Tenofovir Alafenamide,簡稱TAF),其耐藥性風險非常低,對腎臟和骨質密度的影響也十分輕微。當然,患者必須按醫生指示定時和正確服藥,絕不能任意停藥或自行調整藥物

adblk9

除抗病毒藥外,要妥善管控乙肝同時需要配合其它因素。患者應避免飲酒和吸煙,保持適當體重,還要定期覆診和驗血。此外,高風險人士(40歲以上的男性、50歲以上的女性、肝硬化患者、以及有肝癌家族史)更需要每6個月進行超聲波篩查,目標是及早發現肝癌並作出適切治療,以增加存活率。

作者為腸胃肝臟科專科醫生單學成

腸胃肝臟科專科醫生單學成

腸胃肝臟科專科醫生單學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