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今日做完健身周身痛,今次一定點!」
「死了,好日都唔打下波,昨日打完今日仲周身痛。」
「昨日學咗個新動作,做完之後周身痛,唉,都唔知仲做唔做好。」
「個日咁扭一扭個腳踝,現在一行就痛,都唔知幾時先可打返波。」
以上四個問題,相信大部份人都曾講過,或者至少聽過。以上問題,可以總結的迷思是︰「運動後出現痛,我是否應該繼續做?另外,痛是否代表有效?」
事實上,我們會形容第一至第三種的情況為遲發性肌肉痛(Delayed Onset Muscle Soreness, DOMS),肌肉的痠痛一般發生在訓練結束後的隔天,並在24至48小時後達到最高峰。這是因為在運動時肌肉承受了一些壓力與微小的損傷,導致肌纖維受損,身體會產生發炎反應來修補受傷的組織,而這個發炎反應正是肌肉痠痛的主因。而在進行大量離心收縮(在保持張力的情況下拉長肌肉,例如︰緩慢地放下重物、下樓梯等動作。)、進行不習慣的運動(新的姿勢或動作),或突然把運動強度增強,身體在尚未適應之前,也特別容易痠痛。一般來說,泡熱水澡、輕量的運動、適當的暖身與冷卻運動、按摩及拉筋等,都可有效的減輕當中的肌肉酸痛。
這種痛是正常的,這痛亦會隨著運動後1至2天到達高峰後慢慢消減,而位置必定出現在肌肉的位置,在痛慢慢消減的同時,就可以從新投入本身的運動當中。不過,假若「痛」是在一個意外事件後立即出現(扭傷,跌,突然的動作),而且是以刺痛為主,位置出現在關節附近而不是肌肉,觸摸關節有腫及溫度上升的話,這就是身體的軟組織出現超負荷(韌帶或筋鍵過度伸展,關節出現勞損而引發急性發炎等等)。面對這類的情況,就需要因應我們的急救原理進行急救(R-rest休息,I-ice冰敷,C-compression加壓,E-Elevation提起相關關節),目的是減輕急性發炎的情況,而且這段時間亦必需大幅減少相關關節的活動,待相關炎症過去後才可重投運動。
所以,雖說No PainNo Gain,但亦要懂得如何分明你感受到的「PAIN」是否真的為你帶來良好的「GAIN」呢!
聖雅各福群會賽馬會R3綜合體健中心一級物理治療師謝學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