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如其來的中風,在醫學進步的今日,即使病徵相對輕微,也可透過磁力共振等影像檢查而發現。不少患者可能會覺得,自己雖然中風了,但復原得十分理想,活動能力沒有問題,也沒有其他嚴重後遺症,似乎毋須繼續治療。其實他們仍需要接受跟進,目的是要預防中風再次來襲,而採取的措施就要視乎個別人士的風險而定。
以缺血性中風為例,很多人也知道三高──高血壓、糖尿病及高膽固醇等疾病是常見引致中風的原因,醫生一般都會發現及作適當的處理,但有些問題則不易察覺,故此醫生有時會建議病人接受磁力共振血管造影檢查,以了解中風的位置及影響範圍。由於電腦掃描未必能看到細小範圍或腦幹及小腦附近的中風,需要配合磁力共振掃描以清楚找出病源。
曾經有一名病人在中風後獲建議做磁力共振,惟排期要數個月,結果未排到便再次中風。原來病人的頸動脈嚴重收窄,即使已服用抗凝血藥物亦無法解除風險,有服藥也會中風,但若能及早檢查及發現,便可透過適當治療避免嚴重中風再發生。
另一個容易被忽略的是詳細的心臟檢查。其實有超過三成找不到原因的缺血性中風,都可能是心臟問題所致,包括一些無法透過簡單心電圖而發現的結構性問題,如心漏症,往往需要超聲波才能察覺。不過,有時做普通的超聲波也不足夠,可能在食道最貼近心臟的位置進行超聲波掃描,才能找出一些在胸口掃描也無法發現的結構問題。
最近便有一名30歲的女士,因為頭暈、說話能力下等症狀而求醫,磁力共振檢查確定是中風所致。但病人沒有任何中風的風險因素,心臟超聲波亦沒有異常,也沒有心律不正。最後做經食道進行的心臟超聲波,才發現有心漏症,亦是中風的肇因。對於這類個案,醫生可以利用微創的導管手術堵封心漏的位置,預防再次中風,這名病人接受手術後的復原也十分理想。
另一個重要而值得做的心臟檢查是24小時心電圖,尤其是50歲以上而無其他中風因素的患者,透過長時間監察心跳而確定是否有間歇性的心房顫動。心房顫動令患者的中風風險高五倍,幸好利用藥物便可有效預防。
對於阻塞性中風患者來說,切勿忽略詳細檢查的重要性,宜聽從醫生建議進行合適及全面的檢查。至於出血性中風後的檢查和治療需要則下回再續。
作者為神經外科專科醫生黃秉康

黃秉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