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本港接連發生學生自殺事件,其中一位是大學生,震驚社會。不少人以為青少年「捱過」公開考試,成功考入大學,壓力應該大為減少,但其實大學是截然不同的學習環境,學生需要有更高的主動性、社交及適應能力,才能融入大學生活,否則壓力日積月累,一旦爆發,或釀成慘劇。
![](https://cdn.am730.com.hk/s3fs-public/styles/article_image/public/news_image/1529946932_Fm.jpg?itok=SRbmzGdp×tamp=1739057042)
當青少年入讀大學後,他們開始脫離父母、師長的照顧,很多事情由他們自行安排,如編排上課時間表、起居飲食等。若他們入住宿舍,更需要自主、自律,才能維持正常的作息,否則生活很容易變得一團糟。另一問題是大學同學來自「五湖四海」,部分更是名校高材生,大學生便易有格格不入或被比下 去之感,令情緒低落。
近年,的確有不少大學生向精神科求醫,問題多數是失眠、精神難以集中、頭暈、胃口下降、情緒低落等,不少人甚至出現社交退縮,連父母、好友也難以接觸他們。面對這情況,尤其是嚴重個案,是否休學成了一大難題。
其實休學並非壞事,因為若強迫他們面對,可能更難走出困局。我們必須明白,休學不是投降或是放棄,而是休息一會,待情況改善,便可重新上路。
醫學界現時主要採用藥物及心理治療幫助抑鬱症患者,一般而言,患者的情緒於3至6個月後會明顯改善。此外,家長亦應留心子女有否異常行為,有需要便應向專業人士求助。
作者為精神科專科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