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腦科的範疇裡,在頭骨鑽窿作治療,可說是很普遍,例如摘除慢性腦硬膜下血腫,亦可能是抽取腦組織作化驗,又或是清除腦積水,甚至治療柏金遜症,亦可能要在頭骨開洞。但原來鑽頭骨的醫療概念,可以追索至古代,考古學家在一些出土的古代人頭骨,便發現數百年甚至數千年前的人類,已經有在頭骨鑽窿治病的做法。
在古代,鑽頭骨相信是一個相當大膽而高風險的治療選擇,並可見於中外國家,特別是南美印加帝國之前的時代,開窿頭骨似乎不罕見,甚至歐洲文藝復興時期的作品也有鑽頭骨的畫面。
為何古代的人,在醫療儀器貧乏的情況下,仍然大膽進行如此高風險的治療?要知道在當時進行鑽頭骨,絕對是九死一生,容易發生感染之餘,一不小心便出血而死,故相信是沒有辦法之下豁出去一試的大膽舉措。
推估其中一個原因與戰爭有關,士兵打仗時頭部受傷,於是大夫嘗試拿走碎骨和放走瘀血,這從開窿的位置多在裂骨附近,做法與現代相似,從中可推斷一二。亦相信曾經有個案成功,才能催生往後的治療嘗試,而有些出土的頭骨,鑽窿的地方有愈合的情況,便反映確實有成功案例。
另一個要在頭鑽窿的原因則可能是要驅走邪靈,當時的人相信持續頭痛或精神病是邪靈作祟,在頭骨開窿就能讓邪靈離開身體。這類驅邪手段有時不只進行一次,有些頭骨上更有數個相似的小洞。
當然,現在我們於頭骨上鑽窿,不但有很好的麻醉藥協助,亦有先進行的儀器幫助監察病人的情況,還有各種影像掃描及導航技術,因此安全性大為提高,出現併發症的風險亦可大大減低。
作者為神經外科專科醫生黃偉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