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伯伯已七十多歲,不幸患上舌癌,更已擴散至兩邊頸淋巴,癌症令他辛苦兼痛苦,因為疼痛,連平躺也不能。他問:「我還可做電療嗎?」筆者答:「可以,但要特別安排。」這樣的答覆令他展露笑容。
要讓不能平躺的病人順利電療,包括醫學物理學家的電療團隊,需為病人設計不同大小道具。筆者與團隊便特地為何伯伯設計了一整系列的趴睡裝置和配套,讓他可以舒服地趴睡在電療床牀上進行電療。
趴睡電療系統是為何伯伯度身訂造,目的是要他在電療時,身體各部位都不會移動,因為要進行精準電療,稍有偏差就不夠準。何伯伯的療程一共要做33次電療,每次要電6分鐘,在進行電療前,筆者讓何伯伯先試一試趴睡裝置,測試他能否在這6分鐘堅持到底。何伯伯嘗試過後感到非常滿意:「很舒服,有信心可完成整個療程。」
電療姿勢問題順利解決,第二個難題又出現。為舌頭進行電療,放射線必須非常準確,因為舌頭以外的口腔各部分都不能「電傷」,否則病人感到非常痛苦,而舌頭處於口腔中間,要準確「電」下去難度甚高,故關鍵在於必須使用高速螺旋放射治療系統(Tomotherapy),只有精準電療以及準確的電療設計,才可保護口腔其他部位。何伯伯亦順利在諮詢後翌日開始電療,電了十次之後更不用服用止痛藥,顯示「電」的位置相當準確!
像何伯伯這類個案,臨床上不時會遇見,有的需要趴睡,有的要側睡;部分病人來電療時,癌痛已很嚴重,甚至要先打嗎啡針止痛,不能平躺做電療以外,更要確保電療時正常組織受到的幅射必須在安全水平。電療團隊的工作,就是要為他們設計一套合適的裝備,讓他們得以準確、安全地完成整個療程。這就是精準電療精髓——個人化設計,避免病人因痛楚等阻礙電療進度,把握戰勝癌症的機會。
作者為醫學物理學家陳作良

陳作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