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讀者已經有恆常運動習慣的話,會否覺得運動成效未如理想?現在先想大家回答一個問題:你每次運動時的訓練「強度」是怎樣?
對於大眾市民來說,一般都會建議,每週進行2-4次的訓練,每次訓練1-2小時,種類可以是長跑、健身、球類活動等⋯⋯ 但以筆者的觀察,大多數的人都忽略了「強度」的重要性,一課「體能」練習成功與否,就是取決於訓練時的強度!
訓練的強度
以現今的科技和學術研究的成果,訓練強度可以科學化地表達出來。「強度」的指標可分為二大類:心率區(Heart Rate Zone) 和 最大肌力(Repetition Maximum簡稱RM)。
心率區(Heart Rate Zone):
心率區是有上限和下限的,當訓練時控制心跳率在有效的區域範圍會產生最大的訓練效果!心率區可有效地監察帶氧和無氧運動訓練時的強度。
首先,要知道甚麼是最大心率:220減去年齡,然後將最大心率乘以上限和下限來找出心率區。
以最簡單的公式舉例來說,假如運動員年齡是20歲,而訓練強度是最大心率的60-80% ;首先要找出最大心率,即是將220 - 20=200bpm,然後用200乘以60% 找出下限,再用200剩以80%找出上限,得出的結果是120-160bpm。
訓練時控制心跳在不同的心率區,會帶來更有效的訓練效果:消脂是50-70%、帶氧能力是70-80%、無氧能力是80-90%的最大心率等。
最大肌力(RM):
意思是指肌肉疲勞前,肌肉群在單一訓練動作所產生的最大肌力。
舉例來說, 假如運動員A可以用40KG的重量在正確的姿勢下連續進行8次的平板卧推舉,即是代表40KG 是 運動員A的8RM ;但如果同一個動作和重量,運動員B可連續進行12次,即40KG 是運動員B的12RM 。簡單來說,一個相同的重量對於不同的人會有不同的訓練強度。
RM是在阻力訓練裡,用作反映運動強度的最佳指標,而不同的強度會對肌肉產生不同的訓練效果,例如:最大肌力是 2-6RM 、肌肉肥大是6-12RM、肌耐力是12-20RM 等。
總結:在每一課訓練當中,如果強度不足會使訓練的成效大打折扣,但強度過大則會增加受傷的風險!當然還要留休息與活動的比例!希望讀者日後在運動時多留意訓練強度,幫助達到最佳的訓練效果!
作者:聖雅各福群會永嘉諾健體中心私人健體教練潘曉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