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
2015-11-03 06:00:00

醫聖張仲景

分享:
(相片由作者提供)

(相片由作者提供)

說起中國歷代名醫,通常香港人都會想起三國時期的華陀,但其實在與華陀的同一年代還有一位在中醫史上極為重要的名醫,他就是被尊稱為「醫聖」的張仲景。

華陀的事蹟在《三國志》中有所記載,在小說《三國演義》更有為關羽刮骨療毒,甚至為曹操治頭痛要給他開腦的虛構故事,因此為人熟悉。反之張仲景在歷史上的記載不多,有一些文獻記載他曾擔任長沙郡太守,相傳他做官時不忘診症,擇定每月初一和十五在衙門堂上看病,因此後來人們就把坐在藥鋪裡給病人看病的醫生,通稱「坐堂」。而張仲景一生最大的成就是寫成了中醫的經典著作之一:《傷寒雜病論》。

adblk6

華陀的著作《青囊書》因華陀在獄中時燒毀因此並未流傳後世,相反張仲景的《傷寒雜病論》歷來被醫家反覆推論鑽研,注解此書的著作不下數十本,甚至近代日本製造的一些中成藥,當中的組成就是取材自《傷寒雜病論》的藥方,藥的組成和份量都是照足書中記載製成。

《傷寒雜病論》的重要性在於它是中國第一部理法方藥皆備、理論聯繫實際的中醫臨床著作,奠定了中醫內科學的基礎。當中記載的方劑藥的數量不多,四五味藥便可組成一方,但功效顯著,歷用不衰,擅於按照《傷寒雜病論》原方用藥的醫師常被稱為經方派。

以後如果看中醫時遇上開方只有數味藥的醫師大家也不必大驚小怪了,其實只要有效的話藥味多少還是其次吧。

 

香港佛教聯合會——香港大學中醫臨床教研中心 冼世豪醫師

Email: [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