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於治療疾病的口服藥物,方便使用,也是很多疾病首選的治療方式,而大家服藥時都用水幫助吞藥。若乾吞或飲用的水量不夠,就可能會令藥物「卡」在食道,隨時可能令食道被「嗱穿」,原因是部分藥物如治療骨質疏鬆的雙磷酸鹽類藥物、部份抗生素及消炎藥均屬酸性,可侵蝕食道的表面而造成損害,產生潰瘍及出血等。
德國進行的研究發現,每六個人便有一個人在服藥時飲水太少,甚至有些人不用水就吞下藥丸。研究更指飲水量之外,服藥的姿勢亦會影響到藥丸的「走動」,最佳姿勢是坐直身子然後頭仰45度的方式吞藥,這樣藥丸就可以順利進入食道落進胃部,而服藥後半小時內不宜躺卧,以防藥物倒流回食道。
其實,藥物導致食道潰瘍受傷的個案在外國時有發生,尤其是一些酸性較高的藥物,例如雙磷酸鹽類骨質疏鬆藥物、四環素及磺胺類抗生素、非類固醇類消炎藥、部份降血壓藥及腸炎藥等,便有較高的風險,服用時需要多飲水幫助。
食藥究竟應飲多少水才夠?醫學界沒有正式的指引,但一般也建議病人用半杯至一杯水送藥,以確保藥物已沖落胃部,即使是睡前吃藥也不能飲太少水。
耳鼻喉科醫生黃漢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