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cdn.am730.com.hk/s3fs-public/styles/article_image/public/news_image/1486666775.jpg?itok=FzKeymOB×tamp=1738962304)
相隔十年,左翼導演堅盧治(Ken Loach)憑《我,不低頭》(I, Daniel Blake)以79歲高齡再奪「康城金棕櫚獎」,上一次他獲這大獎,是憑《風吹麥動》獲得。
《我》片被形容為社會性戲劇(Social Drama),寫59歲的心臟病工人因病不能工作,申請社會資助時屢被官僚體制打擊,期間,他遇上單親媽媽Katie被迫遷到英國北部這城市,工作不好找,屢遇挫敗的故事。一生都拍左翼電影,關注弱勢,獲獎時,導演一方面「感到很怪,因為在如此輝煌璀璨的環境下領獎,而電影題材是來自那些受苦的人。」他忍不住說:「當社會出現絕望,極右的人總是從中取利。我們必須說,另一個世界是可能及需要的。」
他窮,但他是位俠士
不少人以為,《我,不低頭》絕不是堅叔一生最好的電影,但它的確震撼人心。一如他其他作品,電影平實地拍攝那些活在社會底層的人們,每天怎樣掙扎求存。在這個被認為富裕的社會,在高度文明的英國,這些事情天天發生。59歲的主角Daniel,一生都在做木匠等工作,談及自己的能力,他驕傲地說,整棟樓都可以給你蓋出來,但當發現自己患上心臟病,他只好回家休息。堅叔的敘事平實但爽脆,幾個鏡頭就交代了這名硬漢的性格;他的鄰居是名黑人青年,常把垃圾袋扔到門口不清理,被Daniel罵個半死。Daniel有原則,但為人古道熱腸,到政府福利處辦手續,遇上了因遲到而不獲安排接見的單親媽媽Katie,拖著兩個小孩,被員工阻攔。Katie說,剛搬到這城,人生路不熟,所以遲了,不好意思,但官員萬事講規矩,著她回家再申請,Daniel忍不住出口相助:「喂,這條隊排第一的是誰?你肯讓位給這位女士嗎?」雖然有人肯讓,但結果連他自己也被趕走。他窮,但他是一名俠士。
末段情緒大爆發
《我》片的主要部分就是寫這個一生努力的基層,因為身體並未復原,而要到政府申請資助的遭遇。因為如今萬事均電子化,職員總叫他上網申請,但他先遇上的是網絡代溝,因為他連滑鼠都不會用!再遇上的是官僚體制的無情,其實他想工作,但醫生不准,去申請在職收入資助,官員一直著他在家裡等,但電費、食物不等人,再打電話查詢,又有部門叫他申請失業救濟。如果要申請失業救濟,他便要不斷見工,但見工不為搵工,只為搵唔到工!近六旬的老人,就這樣天天被這冷血機器推搪、折磨;Katie更可憐,因為要帶兩個小孩,長期失業,其中一幕寫她去食物銀行,一排到罐頭就忍不住開罐用手抓食物往咀裡塞,這其實是劇組在做資料搜集找回來的真人真事。
導技平實可信,戲到了尾段,來個情緒大爆發,但戲劇處理上,堅叔還是不徐不疾,沒有一絲煽情。演員演來一樣生活化。堅叔一生忠耿,愛恨分明,作為舊派導演,相信文以載道,改變世界。香港這城市比起英國只有更冷酷,當失意人遇上失意人,找不到出路,到最後,只有愛才有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