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先後兩齣關於詩人的電影上映了,先有占渣木殊的《柏德遜》,講述一個巴士司機詩人的平凡人生。另一齣是戲如其名,寫流亡詩人的智利電影《流亡詩人聶魯達》(Neruda),兩部戲風格截然不同。大概是被中文戲名「流亡詩人」引導期望,入場前以為這是齣傳記電影,也會有較多詩人、文學及政治的描寫,但其實它有點像雙雄片。
《聶魯達》以追捕聶魯達的警官為主線,透過他的獨白,反襯出詩人聶魯達及兩人的背景,何等文藝。影片的確相當浪漫化,戲中的警官不斷唸文藝化的對白,甚至在獨白中念詩,其實整齣戲,這警員唸詩比詩人更多。電影的美術及攝影美絕,拍得出四十至五十年代的南美年代感覺,由道具至服裝,以至南美的建築都很漂亮。電影得到第74屆金球獎「最佳外語片」提名,也代表了智利角逐《第89屆奧斯卡》「最佳外語片」提名,以戲論戲,水準不錯,但入場前要調整一下期待。
側寫共產黨詩人一生
《聶魯達》導演是智利人柏保羅賴尼因(Pablo Larrain),早前上映的《第一夫人:積琪蓮甘迺迪》(Jackie),及再早幾年的《向政府說不》(No)都是他的作品。此片其實重用了《向政府說不》的陣容:加爾卡西亞般奴(Gael Garcia Bernal)和路易斯力高(Luis Gnecco)分別飾演警官與大詩人。故事講述1948年智利右派政府禁制共產黨,身為詩人兼共產黨黨員的聶魯達,因在議會上譴責/侮辱總統而被彈劾及通緝,聶魯達沒有乖乖就擒,更在公眾場所出現,留下線索又再隱身,公然挑釁政府,開展了與警員的追捕遊戲。
「聶魯達」的確真有其人,他在1904年出生於智利中部,因為仰慕捷克詩人揚.聶魯達(Jan Neruda)而取筆名為聶魯達。他一生有兩大主題:政治與愛情,兩者皆變成了詩作,愛寫情詩,也有過3段婚姻;又出版過多本詩集,並於1971年獲得諾貝爾文學獎。雖然他是共產黨員,但戲中描寫的聶魯達過著中產生活,喝紅酒、攬女人、開派對,一點也不「人民子弟」,他只是(剛好)會寫詩,因此在路上一直被認為是特別的,在逃亡時得到協助,(剛好)是共產黨黨員被追殺,(剛好踏)進了這個政治風暴中,電影沒有一味讚頌他,卻有把兩人的追捕及逃亡浪漫化。
公路電影拍法非傳記片
導演Pablo Larrain坦言這電影並非真實的傳記片,「(我們)並不是要很準確地把他的生平拍出來,純粹因為這是不可能的,我們決定以虛構和玩味的元素去建構這電影,這樣,觀眾便可以從他的詩、他的回憶和共產理想,探索這位大詩人的一生。」戲沒有著力描寫當年的政治背景,或者談聶魯達被政敵迫害,導演甚至沒有描寫當年的政治手段如何齷齪無恥,而是把事情(過度)拍成公路電影,追追逐逐,貓捉老鼠。比較令人受不了的是結局(留意以下含劇透):警員一直追捕,透過獨白透露自己的身世及人生,一直以為自己是警察局長之子,最後卻搞不清楚,原來他母親是妓女,其中一個恩客是警察局長;而他又在獨白透露了自己的一生,有了聶魯達才有意義。這樣的劇情,根本超乎了描寫寂寞!如果有「辱警罪」,我會判他有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