娛樂
2025-02-10 04:30:13
日報

影評|《隔壁的房間》陪我伴你走到最後

分享:
影評|《隔壁的房間》陪我伴你走到最後 影評|《隔壁的房間》陪我伴你走到最後

新年百無禁忌,只要是好戲,就真心值得推介。筆者11月在「金馬影展」看完《隔壁的房間》,不時會想起電影中的情節,要是有一天,時候到了,我們應該怎樣面對生命的盡頭?艾慕杜華首部全英語電影,但由主題、故事、攝影到配樂等,盡是他的簽名式,透過兩個女性老朋友的重逢與互動,讓我們學習陪伴、同行、聆聽、對話、沉默,關乎生命與死亡的功課。

《隔壁的房間》根據美國作家Sigrid Nunez於2020年出版的小說《What Are You Going Through》改編,故事中的兩個人物:一個計劃以自己的方式了結生命,另一個成為前者最後日子的陪伴,相互對照,陪伴者也是被陪伴的人。艾慕杜華找來兩位奧斯卡金像得主蒂達史雲頓和茱莉安摩亞,演繹這兩個角色,兩位好戲之人互相輝映,成就了一次相當動人的演出。

影評|《隔壁的房間》陪我伴你走到最後 影評|《隔壁的房間》陪我伴你走到最後 影評|《隔壁的房間》陪我伴你走到最後

對死亡的另一番反思

英格烈(茱莉安摩亞飾)和瑪花(蒂達史雲頓飾)年輕時是好朋友,當時她們在同一間雜誌社工作。英格烈後來成為了自傳小說家,而瑪花則去了當戰地記者,二人因為生活境遇不同而各自生活,彼此沒有再聯絡。多年後,英格烈在某次新書簽名會時,得知瑪花患上末期癌症的消息,到醫院探望瑪花。瑪花獨自一人應對自身的處境,她向英格烈透露,購買了安樂死藥,計劃秘密結束自己的生命,並請求英格烈一起搬進鄉間別墅,陪伴她度過生命的最後時光。瑪花告訴英格烈,如果有一天早上,當她的房門關上時,就表示她已離世。

adblk7

瑪花面對自身生命的末期,治療過程是獨自一個人的戰爭,沒有任何人可以完全理解過程中的孤獨與無助。當明知道沒法療愈時,我們怎樣面對和接受那殘酷的事實?英格烈在瑪花提出陪伴最後日子的要求前,由探望瑪花開始,慢慢成為對方在治療過程中的陪伴者。但英格烈沒有想到,在陪伴瑪花的過程中,二人的對話與交心,也令瑪花成為了英格烈的陪伴。這段日子的經歷,成為了英格烈生命中重要的憶記,讓她對死亡有著另一番的反思。

美豔姿態優雅地離去

電影中,英格烈聽著瑪花訴說自己跟女兒的關係、當戰地記者的經歷,還有對於不同藝術的見解,英格烈有時聆聽,有時回應,有時沉默,有時因著同理心而有不同的情緒反應。看著二人的對話和互動,筆者想起從前修讀社工課程中的輔導課——那並非只是輔導的技巧,其實是人與人之間在日常相處和交流時,應有的基本之道。《隔壁的房間》提醒我們,人與人之間的相遇相匯相知,是生命的交流,是彼此交心的功課。

艾慕杜華處理死亡,沒有灰天暗地,依然是那麼色彩豔麗;電影雖然關於死亡,但依然處處看到導演簽名式的「紅」。瑪花決心以自己想要的方式來處理自己的生命,時候到了,以最美豔的姿態迎接自身生命最後的時刻,然後優雅的離去。電影的結尾,跟母親瑪花樣貌酷似的女兒到訪,雖然二人早已不相往還,卻其實是那麼心靈相通——最尾的一幕,在電影院看得「毛管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