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場由颱風小犬襲港,引致只得15分鐘預警的9號風球,機場鐵路露天路段須停駛,結果大批旅客在香港國際機場滯留,情況混亂,又一次暴露了機管局、港鐵以至相關部門的協調應變能力不足,遇到極端情況時,總是找的士來試圖疏導人潮,自然是效率低,經常大排長龍等車,令旅客的體驗極差,亦令市民怨氣加深。有關方面實在要好好檢討日後可以如何應變,例如以其他方式安排旅客到附近酒店暫住或到亞博館安頓,及為滯留機場旅客提供保暖及食物等支援,甚至是檢討機鐵可否提供有限度服務。
有人批評天文台今次由公布至正式掛9號風球,只有15分鐘預警,是失職;但須知道天有不測風雲,我們相信天文台是按科學原則辦事,颱風在短時間內增強風力至需要改掛9號風球,也是只能如此,當然能夠早些預警是更理想。不過當日8號風球其實已經懸掛了一段時間,天文台亦在中午已公布會視乎風力變化,研究會否在晚上改掛更高的風球。所以說天文台沒有任何預警,其實是說不通的,反而是各部門及機管局,有沒有為一旦掛9號風球預備好應變方案,而不是到9號風球時才急急聯絡的士商會等。
的士作為一種提供點到點服務的公共交通工具,對個別肯付出較貴車資的旅客而言,是極其方便的選擇,但如要疏導大量人潮時,大部分的士每輛最多接載4名乘客,效率極低,只能是輔助性質,難言是主力。試想像,當日機場滯留1.6萬名旅客,就算安排了500部的士不停上客,要費多少時間工夫,也只能接走最多2,000人。很難明白,郵輪碼頭又好,機場又好,有關方面經常將的士掛在口邊,作為主力疏導人潮的方式,實在令人費解。
還有一點極其重要的,就是安全問題。近年掛上8號風球時,除港鐵外,其他如巴士及小巴等都會因為安全考慮而停駛,而的士多數是個體戶,肯冒險載客的亦會隨意加收附加收費,沒有規範,猶如冒險家樂園。旅客被額外收取颱風附加費,與機場的士站張貼出來的標準收費差別十分大,而且沒有收據,感覺就像被劏客一樣,體驗肯定好不到哪裡。如果8號或以上風球時,我們還鼓勵市民及旅客乘坐的士離開機場,中途更要經過頗多空曠地方及跨海大橋,這是甚麼邏輯,如果發生意外又應該由誰負上道德責任?難道風暴之中,的士會比巴士或小巴更安全嗎?
至於鐵路在9號或以上風球時會即時停駛露天路段,是因為在2012年颱風韋森特襲港懸掛9號風球期間,有塌樹壓倒大埔架空電纜,令東鐵線全線癱瘓,更有大批乘客被困車廂內。為免同類事件再發生,事後港鐵定下規則,露天路段在8號風球以上時須停駛,今次只是按本子辦事。其實此規定並非甚麼科學定律,亦不是鐵路車廂不夠安全,是否可以研究調整一下,讓鐵路在安全情況下,行駛多一段時間疏導乘客,甚至是有限度行駛,相信會更為適合當前社會的需要。
說到底,遇上8號或以上風球時,如無特別原因,大家應該留在室內地方,以安全為最重要考慮。世界各地的機場遇到風雪或颶風時,都會出現旅客滯留的情況,大多數時候是安排旅客在機場等候,並為其提供足夠休息的地方、食物飲品、WiFi上網服務等,待天氣好轉後再作其他安排,很少會在大風大雨或大風雪下,仍鼓勵旅客冒險離開機場。當然以上種種,都需要各部門在平日已經制定好各種應變方案,並提早啟動應急機制,安排相關的人手及物資安排,而非臨時才去打天才波。
天災很難避免,但應變永遠都有改善空間。香港在疫後復常要振興旅遊業,但效果不似預期。颱風小犬只是一次考驗,看看我們的綜合應變能力有多強,只希望日後旅客機場因極端天氣而須滯留時,我們的機場可以為旅客提供貼心的服務,讓旅客在滯留機場期間也可開心打個卡,記得香港是一個文明、靈活應變、有條理、為旅客著想的地方,才不失香港們作為好客之都的美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