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列者士街是一條故事很多的小街道;一座建於1918年,糅合了新古典主義和中國式綠瓦頂的折衷主義紅磚建築,非常醒目。1966年前是香港中華基督教青年會的總辦事處。
1927年魯迅曾在此進行兩場演講,為香港新青年闡述反對尊孔讀經和鼓吹新文學運動。這是少為人知的中西區文學徑的一部分,七位中國著名的文學家在戰前曾在香港留下不少足跡,甚至是人生的終局,包括戴望舒、許地山、張愛玲、蕭紅、魯迅、胡適和蔡元培。
許地山曾任教於香港大學,1941年於其羅便臣道125號的寓所病逝。著有《呼蘭河傳》和《生死場》的女作家蕭紅,才30歲就病逝於香港。其骨灰一半埋於淺水灣,一半埋於聖士提反女校內。曾任北京大學校長,民國時期首任教育總長的蔡元培,1937年從上海避禍來到香港,1940年逝世,葬於香港仔。
詩人戴望舒於抗戰時期居於香港薄扶林道90號林泉居,曾任報刊主編,坐過日本人的牢獄。張愛玲年輕時在香港大學求學,1952年又在香港住了三年。胡適與香港的緣分只有5天,1935年他接受香港大學頒發的榮譽博士學位來到香港,並舉行了幾場頗受關注的演講。中西區文學徑在文學家活躍或生活過的地方設立傳意牌,介紹其個人生平,讓有意尋訪先賢足跡的文學愛好者可以攄懷舊之蓄念,發思古之幽情。
可惜的是文學徑沒有官方網頁,從網上搜索得知:全長約4.5公里的中西區文學徑將設有9塊傳意牌,包括青年會(魯迅)、林泉居(戴望舒)、列提頓道(蕭紅)、柏道般含道交界(張愛玲)、港大東閘(許地山)、港鐵香港大學站外等6個位置,另外3個就不知道在哪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