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政報告》計劃容許合資格的政府僱員就每名3歲以下子女,每年放取3日育兒假。當局估計有一萬二千名公僕受惠,並希望藉此推廣到私人企業。但決定生育與否因素眾多,多幾日假期無補於事。城市人口年齡取決於能否吸引外來年輕人前來居住,不用傾斜公共資源到鼓勵本地生育。
根據國際旅遊網站今年發布第24份《假期貧乏研究報告》(Vacation Deprivation Report),港人於2023年平均放假時間為28日,屬全球第二多,僅次於法國。香港的公眾假期數目也比其他國際金融中心多,僱主對於有家庭需要的僱員也有彈性安排,立法一刀切設立育兒假,反而影響有計劃生育人士的就業機會。
香港公務員薪酬一直優越,從每次招聘都有大量人申請可見一斑。薪酬高就是鼓勵生育的最好動機,但過去不見得公務員生育率比平均人數多。現時一名資深二級行政主任的月薪,已經超過英國首相月薪的一半,增加多幾日假期不見得有促進生育的效果。
去年施政報告已推出鼓勵生育措施,每名新生兒家長獲得兩萬元公帑資助。但計劃推出後,究竟實質增加了多少本地出生率?如果計劃有成效,又為何要另闢途徑增加假期?如果政府一意孤行推出公僕育兒假,必須定下日落條款,推行三年後設定成效指標,如不達標應即時撤銷措施,以免浪費公眾資源。
事實上,出生率和人口老化指標都是以整個國家計算,香港因為特殊憲制狀況,經常獨立在這些排名中名列前茅。所謂香港人口老化問題,是因為移居來港的屏障過多,以及鼓勵退休人士北上安居的措施過少。施政報告有措施鼓勵領取綜援的退休人士,在大灣區安老居住,這些措施方向值得支持。
任何大城市如果開放門戶,都能夠吸引全國以至海外年輕人前往拼搏,延續城市活力。在英國的城市人口平均年齡排名,倫敦是排在第六名,在前面的有牛津和劍橋這些國際教育城市。香港有條件仿效倫敦,吸引海內外適婚和適育的年輕家庭前來定居,育兒假這些花招絕不會是他們的考慮。
另一個更明顯的例子是傍鄰的深圳,從改革開放以來,深圳人口從31萬人增加到現在一千多萬,而且平均年齡是全國最低。北上消費的港人一定認同氛圍開放、服務高效、充滿創新活力,是深圳吸引年輕人的根源。深圳是非常典型的移民城市,外來人口佔比超過60%,「來了,就是深圳人」成為深入人心的標語。香港過去的成就也歸功於開放型移民城市,可是近年公共政策討論集中於保護現有本地人,對外來人士有各種抗拒和排斥,必須要加以糾正才能夠發展香港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