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增加內循環比重 以免外部衝擊過大
上周五,中共中央政治局召開會議,以應對愈演愈烈的中美貿易戰。會議強調,外部衝擊的影響力加大,要強化底線思維,充分備足預案,扎實做好經濟工作,要穩就業、穩企業、穩市場、穩預期,適時降準減息。
中國的經濟之所以不時會受到外部的衝擊,是因為中國的經濟對出口的依賴過大,市場掌握在外國手裏。外國可以透過關稅、入口標準,以至直接禁止進口的方式,去制約中國出口。這些手法屬主權國應有的權利,中國左右不到別國如何使用這些權利。
面對這些限制,中國可以做的,是增加中國產品的性價比,至一個難以替代的水平,以至外國別無選擇,非買中國的產品不可。
這方面的努力中國一直都在做,而且成效甚佳,問題是有些國家還有政治上的考量,並非只看經濟利益,所以不會只按市場機制辦事。
美國是全球最大的消費市場,很多中國出口的商品最終都會運去美國市場,而偏偏這個市場並不按經濟規律辦事。特朗普政府常不惜傷害自己的國家,去達到傷害中國的目的,導至這個市場很難穩得住,導至中國的就業市場與企業生態亦經常受到外部的衝擊,不確定性因而增加。
要避免中國的經濟不斷受到外部的衝擊,最佳的做法莫如增加中國經濟的內循環比重,以減少中國的製造業對國外市場的依賴。這樣,中國經濟的可預期性就會增加。
中國有14億人口,本土的需求潛力龐大,加上中國的產業鏈齊備,民生用品已基本上甚麼都可以自己生產;因此,中國完全有能力自給自足,不怕外國以脫鈎作威脅。
相反,若是中國有針對性地對外國制裁的話,外國的經濟與民生都可能很快就會受影響。美國未能在這埸貿易戰中佔上風,原因就是產業鏈上的缺口多,沒法不依賴中國。
然而,中國的內需潛力長期發揮得不好,沒有條件減少出口轉為內銷。原因主要有以下三個方面:(i)工資佔GDP的比重低,影響廣大工作人員的消費能力;(ii)社會保障不足,人民必須積穀防飢,設法把更高的收入比重用於消費;(iii)信貸業務不發達,人們多傾向用餘錢作消費,而不傾向借錢作提前消費。
以上三點,前兩點是中國政府必須致力解決的問題,但第三點則是有利亦有弊,長遠不一定全抄外國,只是在與外比拼時,可以權宜地鼓勵一下。
近年中國的產能增長得很快,不要說內需市場無法一下子消化得來,連國際市場也不一定消化得來,其他國家的製造業難免會受到擠壓,中國政府必須面對這個矛盾,否則只會把更多的國家推去自己的對立面。
說到底,中國的優秀產能應優先為中國自己的人民服務,而不是輸往外國,服務其他國家的人民。要增加中國人的消費能力,才能成就中國經濟的內循環,那就得調整中國經濟的分配比例,亦即是多少歸政府,多少歸企業,多少歸僱主,多少歸僱員。這個比例不合理,內循環就很難運作得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