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2017-10-26 11:45:00

俄羅斯遊記二之二(聖彼德堡懷古、遇文雀、索契逍遙)

分享:

筆者撰寫此文時,身在聖彼德堡的酒店遙望冬宮。這是我們唸中國近代史的人心儀之地。因為不論你持甚麼史觀,100 年前在冬宮發生的事,對中國影響至今。   

1917 年10 月25 日(此為俄國儒略暦,即公暦1917年11 月7 日)淩晨三時半,俄國海軍巡洋艦「曙光號」(又名「阿芙樂爾」意為「黎明」或「曙光」,在古羅馬神話中是指司晨的女神,見附圖)在三艘驅逐艦伴隨下,緩緩駛入聖彼德堡的湼瓦河,並把舷側砲正對著冬宮-- 當時的臨時政府總部。大約19 個小時後,即當晚約9:45 分,「曙光號」向冬宮開砲。有學者考證,這其實是空砲,不具殺傷力,有目擊者更說「幾乎每一發都錯過目標」。不管是空抑或實,不管有否命中; 「十月革命一聲砲響」,震碎了在8個月前成功推翻沙皇的臨時政府、「給中國送來了馬克思主義」,也震撼了整個世界。

說這砲聲震撼世界是因為全球第一個社會主義政權終於誕生,此前大約50 多年在倫敦窮途潦倒的馬克思所講的預言竟然成真。此外,說這砲聲「震撼」也因為下面這本書。《震撼世界的十天》 (Ten Days that Shock the World) 這是由左傾的美國記者約翰・里德(John Reed, 1887-1920)於1919 年出版的一本書,本書以英文生動地記載了十月革命,令世人對這場革命有不同於西方媒體的角度,增加了很多人尤其知識分子對十月革命的同情。

作為一個記者,里德是相當幸運的,他和太太及友人用了一個月時間於1917 年9 月(俄暦)從美國經挪威到達聖彼德堡(當時叫彼德格勒)。一個月後十月革命爆發,里德成為目睹這一事件的見證人之一。但更幸運的是,里德雖然左傾,但他是在1917 年7 月才從美國媒體上得知有一位行踪飄忽但極具煽動力的俄國革命家,這個人的名字叫弗拉基米爾.伊里.烏里揚諾夫(Vladimir llyich Ulyanov); 這位俄國人有一個廣為人知的筆名--列寧。里德後來成為列寧以英文向世人闡釋其革命理想的重要人物。3 年後,里德病逝於蘇聯。列寧批准以國家英雄的規格把這位美國記者葬在克里姆林宮內,以表揚他對十月革命的貢獻。至今里德仍然是極少數能葬在克宮內的美國人。1981 年,美國影星華倫比提(Warren Beatty) 把此書改編成電影,華倫自己飾演里德,電影原名叫《REDS》,香港譯作《亂世情天》,台灣為這電影譯了一個很富詩意的名字--《烽火赤焰萬里情》。華倫憑此片在1982 年奪得奧斯卡最佳導演奬。該片也拿下1982 年奧斯卡最佳攝影和最佳女配角奬。

adblk6

這段歷史和這齣電影令筆者印象深刻,當年剛入港大,和同學及後來的女友去電影院看《REDS》。華倫飾演的里德和太太在革命爆發時,隨著扛住紅旗的群眾,唱著《國際歌》,擁上滿雪的街頭,又傾聽列寧和托洛茨基演講。那種民眾得以充權的喜悅、弱勢得以翻身的澎湃、百姓那種對革命後美好生活的憧憬(當時俄國人面對最大問題是──飢餓)、那種革命鴛鴦的浪漫,筆者記憶猶新。今天身處100 年後的俄羅斯聖彼德堡,遙想曾在此親歷革命的里德,又想到托洛茨基的下場,低徊謂嘆良久。

 

兩小時兩遇小偷團夥

很多人都說歐洲和俄羅斯小偷多。筆者甫抵聖彼得堡,兩小時內在旅遊點遇上兩次小偷,而且還是團夥。第一次是甫下飛機後,由於時間是早上6 時多,未能進房。筆者便和朋友在市內走了10 公里路,四處尋找十月革命的遺迹。走著走著便由上述的光號走到滴血大教堂(見附圖)。這是解放俄羅斯農奴的亞力山大二世遇弒地。這位沙皇雖然在1861 年帶領俄羅斯擺脫農奴制,有功於國家,但時代步伐實在太快,1881 年激進政團(不滿沙皇制)在教堂所在地成功行刺沙皇。他的兒子亞力山大三世便在此建堂紀念。據說滴血一名因行剌事件而來。回說小偷團夥。筆者在教堂四周取景,瞥見一位高大俊俏的白種人在身旁經過。當筆者拍完照片,正以社交媒體(What’s  Apps )和香港朋友分享時,這位帥哥手拿著聖彼德堡景點彩照的一個folder ,一面以俄文對筆者說話,筆者連聲用英文說:「聽不懂!」當時筆者以為他是推銷本地遊的。我一面向前行,帥哥又改以日語問筆者是否日本人。我正連聲說不是時,忽然感覺身後有異動。筆者猛然回頭,見到背後有兩個男人非常貼近筆者; 筆者即時把背囊拿到身前,赫然發現背囊已悄悄被打開,內裡的一些金錢也差點跌出來。筆者即時用英語大喊,「你們想幹甚麼?」這幾位男士即時退後數步,筆者也立即面朝他們(怕他們老羞成怒,突然襲擊),並急步離開。

adblk7

事後筆者找到在不遠處拍照的友人。由於前一晚在飛機沒睡好又遇上這種事,筆者和友人一起去吃午飯定定神。我們便沿著湼夫斯基大街走,行到喀山大教堂對面時(後來才知道喀山教堂正對面的書店是小偷黑點),我們便找了一家書店隔幾個鋪位的連鎖咖啡店吃飯。席間筆者還對友人說:「那位帥哥這麼帥卻當小偷,實在是卿本佳人!」午飯了一個多小時,我們準備回酒店 check-in。由於筆者一直想寄明信片回港給姪子們(這是筆者雲遊的習慣,好讓他們更知道外面世界)。但我們不懂俄文,過去幾個城市都找不著郵局。在湼夫斯基大街這條在沙皇時代便很繁華的街道,友人見到一個類似郵局的標誌,這標誌坐落在一家活像19 世紀的建築物內,門是木造的,分成左右兩塊,各有一塊長型的玻璃,入口很窄但人來人往。我們猶疑一下便姑且進去一問。我踏步先行,原來推門進去後是一個很小的空間,要再踏兩步樓梯然後再推一個木門,裡面則熙來攘往,像個商店多過郵局。裡面的門同樣也是分左右及有長型的玻璃。我進第一度木門時回頭看朋友,見到有兩至三位中東樣貎的男人夾在我們中間。我以為是人家心急爬了朋友頭。我正想推第二度木門而進時,見到一對同樣是中東人樣貎的男女同時間出來。我本先推右邊的門,門後的男士卻用力頂著,我以為他心急想出來,便轉到左邊的門,怎知門後的女士也是頂著,還對我微笑。電光火石間,我明白「又出事了!」(因為沒可能有兩個人會同時頂著門,不讓我進。這分明是要把我困在這狹小空間,以便行劫)。就在這時,我感覺有一隻手正從身後伸入我右邊褲袋。我即時向門旁邊的牆急退並用英語大喊。我把身緊挨著牆是防止有人從後面襲擊我。這時我身後那位中東人也大喊,數步之遙的朋友也大聲質問他們。然後門後的男女和這中東人身後的兩位男士便急步推開我的朋友,瞬間這幾人便消失在車水馬龍的湼夫斯基大街。我一摸右邊褲袋,這是我平時放小量現金(盧布)的褲袋,袋內空空如也。我正後悔剛才為何不堅決抓住那中東人的手。其實過程只是3 數秒,這空空妙手也太厲害了。我們二人在前後約兩小時內兩度遇到小偷團夥。對聖彼得堡印象大打折扣。我們回到酒店 check in 把事情和酒店的兩位美少女check in staff 講了。她們反而為聖彼得堡辯解說,這裡和歐洲其他城市甚至世界各大城市都沒有分別,並告訴我們喀山大教堂對面是扒手黑點。她們又告訴我們報警也不一定能抓到這批人,又會很花我們時間。我忖著自己身為持牌保險顧問,遇上小偷也不做足手續申報保險(能否成功索賠是另一回事),好像說不過去。但實在是太累,還是先拿房間再說。

adblk8

終於拿到房間,朋友很鬱悶,因為看錯標誌而令我失竊故很不爽,但也不忘取笑我因為看上去像「有錢人」,所以有兩批團夥盯上我。我雖然因為終究未能逃過失去財物而有點不爽,但我深信這是 神告誡筆者要小心,也為俄羅斯及歐洲的鼠輩橫行,更覺內地安全。(雖然我2004 年在北京也差點被幾個新疆少年以前述引開我注意方式意圖偷我錢包)既然事已至此,我只能收拾心情。由於房內有暖氣,我把大衣脫下,並把裡面的風衣隨手搭在小書桌前的櫈上。我覆了一些短訊後,又把背囊內的錢點算清楚,發現沒有因為第一次事件而有損失。但褲袋確實空空如也,我正想如此好身手,為何不去報效國家而淪為扒手?不過我實在想多了,這批中東人是否俄羅斯公民也說不定呢!我提醒自己別再糾纏,便開始收拾一下,把衣服逐件掛好。到要掛風衣時,赫然發現所有盧布都在。原來因為大衣太厚(能抵御零下40 度低溫),我穿上後再把手伸入褲袋拿錢不方便,所以今天早上我便把褲袋的盧布全放到風衣的口袋中,這風衣有大衣蓋著,根本不可能有人能悄悄伸手進去。此外,在喀山教堂對面午飯時,我用信用卡結賬,所以不曾拿出過盧布,也不會因此而把盧布放回慣常放置的褲袋。這種「失而復得」的感覺很感恩。未來幾天在聖彼得堡會打醒十二分精神。

adblk9

 

索契三位美少女

回說來聖彼得堡前,只停留了一天一夜的索契。時間雖短,但感覺很好。甫出機場,便見到好幾位俄國美少女,穿著「19th World Festival of Youth and Students」制服,很主動的過來詢問我們是否來出席這個會議。縱使我們回答不是,她們仍然盡力幫我們。其中一位唸高中的美少女告訴我她們都是這個活動的志願者。她為我們聯繫好到酒店的士,帶我們到機場大樓外等,直到的士到了才和我們話別。另一位令我們對索契印象深刻的是小酒店內那唯一一位的接待員,她叫 Kseniya。她的英語非常棒,不單指引我們如何找到租單車公司,讓我們可以沿著黑海,望著雪山(2014 冬季奧運會舉行地)騎車遨遊; 她更為我們安排好翌日晚上到機場的士。由於翌日我們去晚飯時,她已下班。但Kseniya卻留下一張字條,清楚寫上的士車牌及車屬何型號及顏色。(見附圖)這使我們十分放心。之前和Kseniya閒聊時,我還和她提到上述里德的書和電影,她甚感興趣,不斷說要找來看看。在香港看荷里活電影多了,片中的俄羅斯人不是黑幫便是很冷漠,總之是印象不佳。來俄羅斯尤其在索契,我們遇上很熱心,很到位的俄羅斯人,令我體會到美國人用電影來洗腦的功力。

adblk10

至於另一位美少女只有7 歲,她是來自烏法的韃靼人(見附圖),烏法位於分界歐亞的烏拉山脈西南側。我是在索契吃午飯時瞥見她在餐館的角落,苦著臉做功課。當時我便對友人說:「這小孩一定是這店老闆的女兒。因為只有老闆才會容許自己女兒在店內做功課,方便照顧。」果不然,老闆娘隔三差五便來看她。我見小女孩苦著臉,便拿相機為她拍照,更透過即時打印軟件打印了好幾張照片給她,令她破涕為笑。老闆娘過來和我聊天,我才知道她女兒的背景。我還告訴老闆娘:「她們是我第一個遇到的韃靼人。」網上一翻,全球韃靼人數超過500萬(差不多等於一個香港),只不過香港偏處一隅,較少機會碰見他們。來俄羅斯這個擁有超過150 個民族的國家旅遊,確實開了眼界。

adblk11

 

本篇遊記太長,只是希望能把懷古、遇盗及3 位索契美少女的事和大家分享,望多包涵。

 

 

曙光號巡洋艦 (照片由作者提供) 索契酒店職員的字條 (照片由作者提供) 聖彼得堡滴血大教堂 (照片由作者提供) 索契 (照片由作者提供) 索契韃靼女孩 (照片由作者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