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櫃上的書本,離不開歷史文化、戲曲、文學等類。每個時期,我總會有不同的閲讀興趣與習慣。最近,我在仔細閲讀一本由康樂及文化事務署出版的《深情對話》。
此書屬非賣品,只供參考之用,把數年經由康文署主辦的講座錄成文字,結集成書。那些講座都是通過訪問梨園中人,邀請他們細說梨園逸事,暢談戲行的苦與樂。過去,我都因爲工作關係,數次講座都無緣參與,幸好前輩口述以及珍貴訪問,都一一化成文字,自此,一切都變得有迹可尋,也成爲上佳的研究材料。
口述歷史是一種搜集歷史的途徑。通過訪談,讓被訪者憶述昔日的人和事。我喜歡從事口述歷史工作。通過訪問,可以對伶人有更深入的認識。除此之外,他們的故事背後,更與時代有密不可分的關係。舉例來説:譚倩紅女士生於戰前,日佔時期的戲人生涯是怎樣的呢?當時的社會情況又是如何?她早年在外地演出,伙拍不同的大老倌,跟他們舞台上合作點滴,在數十年後的今天進行記憶重整,都饒有意義。我們不能以時光機穿越古今,了解過去生活,但是,聽他們娓娓道來,就像是翻開一册泛黃書册,讓大眾重新走進他們的世界去。
過去,我曾與不同的伶人傾談過,他們普遍都沒有保存個人從藝經歷的意識,甚至覺得戲人社會地位不高,保留價值不大,加上演出頻繁,哪有空閒接受訪問。可是,隨着年紀增長,記憶力或會衰退,對話的真確性及全面性就受到挑戰。所以如果訪談能夠在他們的記憶狀況和心理狀態許可下順利完成,價值便益見重要。
近年,不同的藝術界别,例如話劇、電影,以至粤劇界,都開始進行不同形式的口述歷史保存,但要進行這工作實在有難度。如何能夠破除藝人們一貫的固有想法,令他們樂意把過去的演藝歷程與眾分享,並非容易。但是,爲了令粤劇發展留下一些紀錄,卻又不能怠慢!
***相片由編者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