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地經濟雖然受外圍利息向上牽制,但在疫情消退下日常生活漸見恢復,如何推動增長成為商界每日都問的一百萬元必答題。商界認為輸入勞工是需要快快考慮的建議,而且相信適當輸入外勞,不單不會削弱本地員工就業機會,還可以帶來更多機會,產生1加1等如3的良性效應。
本地勞動力不足,可從失業率持續低企反映,成因相信是綜合性的,有學者指出本地勞動人口由2019年前後的200萬跌至170萬左右,減少大約23萬人,當中有移民因素,有就業和生活習慣改變的原因。勞動力不足令到很多行業難以擴張,譬如不少酒店因為清潔人手不足減少房間開放,導致房價高企,影響香港吸引遊客和商務人員到港的興趣,對關連產業造成打擊。
旅遊服務、建造業人手不足情況在行業復元下急劇惡化,成為阻礙復甦的瓶頸。數字顯示,香港機場在2019年客運人數高踞全球第4,去年十大不入,其他區域機場迎頭超越,個別已超過疫前,香港有變成龜兔賽跑中小兔子的危機,怎樣紓緩勞動力不足是當務之急,而且不是一個機構或行業的關鍵,還關乎整體競爭力。
要提高生產力可以透過科技運用,但至少目前條件基本人手還是不可避免。在有商業戰略意義的領域,決策更加不能拖。物流物輸勝負的關鍵在於班次和流量,強者會愈強,弱者往往很難跟上,覆巢之下,從業員的生計必然水退船低,有退無進。疫後重啟等如何重新開局,香港能否保持全球空運樞紐地位,正面臨嚴峻考驗,如果香港能夠跨過,未來航空運輸發展大有可為,包括勞工在內的業者都會從中得益,相反不進則退,基層工種一樣會受損,這從本地貨櫃港口在全球競爭排名不斷下跌,業界收入停滯不前得到驗證。
要確保輸入勞工對基層利大於弊,必須保證政策的訂定和執行要以提升競爭力為目標,配合科技和管理的應用。如何確保這些要求能夠執行,使業內人人可以從中得益,同時讓公眾了解和監察,是各持份者必須解決的首要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