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2022-12-16 04:31:54
日報

振興粵劇任重道遠

分享:
粵劇

最近欣賞了兩齣粵劇《呂布情傾貂蟬》和《武功》,演出者都是努力傳承粵劇曲藝的有心人和新秀。林穎施、梁非同、王志良和宋洪波等,都有堅實的基本功和綜合的文戲武場鍛煉,加上本身既有的質素(例如聲線、唱腔、身段、功架等),可以進一步發揮。

幕後領軍的主腦彭美施和徐蓉蓉等也是有心人。當年我在娛樂圈採訪,引領和指點我的也是她們。如今她們向另一個境界進軍,正是伏櫪不減當年勇,誠為一大美事。

看了幾場演出,也有不少思考。他們的努力達到「承」的效果,但「傳」(流傳後世)如何做呢?新一代如何吸收和領會這些積累多年的民間藝術瑰寶?已是幾代人的問題,也是當代人的使命。過去曾有多種嘗試,例如縮短冗長的演出時間,令劇情更為精煉和凝聚,培養兒童的粵劇興趣,甚至時裝粵劇和英語粵劇,五花八門,效果各異。官方聲稱「支持」,但民間和業界的耕耘才是主要元素。

忽然記起任劍輝、白雪仙鼓勵唐滌生(著名粵劇編劇撰詞家)的話,其大意是:既然已取得公認的票房成績(即商業成功,名成利就),而他又有心有力再創藝術高峰,倒不如集中精神編寫藝術性更強、文學價值更高的作品,這樣才可以流傳後世,一曲引來千載應,一劇牽動萬代情。唐滌生後期的傳世之作,就是在這種創作忘憂的心境下面世的,而他也在其力作《再世紅梅記》演出之時英年早逝。

adblk7

談到粵劇曲藝承傳,如今面臨的是普及和昇華(須結合多種因素)兩大問題。我不排除普及的重要性,但如無昇華,則只能凝聚眼前的觀眾,而難以拓展新一代的範疇。這又是誰先誰後、孰輕孰重、資源調配的問題;如不能解決,又會重複「承而不傳」的難題,必須全盤考慮。

adblk8

我經常胡思亂想,傻人傻話,寫了一首自得其樂的癡人詩:
任白藝廊滌生齋
引我紅梅再世猜
手持紅梨描蝶影
追尋帝女覓紫釵

這首「胡詩」(胡思)把唐滌生編劇、任姐(劍輝)和「九姑娘」白雪仙擔綱演出的四大戲寶《再世紅梅記》、《蝶影紅梨記》、《帝女花》和《紫釵記》共冶一爐,以此為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