昂山素姬在成為緬甸的真正執政者之前,她是全球公認的民主鬥士,並因此而得過諾貝爾和平獎。但自從她上任之後,她與國際傳媒以及人權組織的關係就不斷轉壞。她的政府在施政的時候,甚少召開新聞發布會,她不願意回答傳媒的問題,她還經常指責傳媒製造假新聞,混淆視聽,挑撥矛盾,傷害人民的利益。
在羅興亞人的問題上,人權組織原先是希望她上台後,會着手保護這個長年在緬甸被欺負的少數族裔。但現實是不斷仍有消息傳來,說有羅興亞人的村莊被焚毀,婦女被強姦,大量難民被迫逃往同樣是信奉回教的孟加拉。緬甸人大都信奉佛教,所以與羅興亞人經常發生宗教衝突。雖然大部分宗教都主張仁愛與慈悲;但在對付異教徒的時候,從來都不會手軟。國際人權組織明白宗教問題並不容易解決,但沒法理解為何昂山素姬不設法阻止當地傳媒作針對羅興亞人的煽動宣傳,任由狹隘民族主義在民間發酵。此外,當地的傳媒都自我審查,拒絕報道當地的軍警亦有參與迫害羅興亞人的行動。情況與軍政府完全掌政的時代沒有多大的差別。
但昂山素姬卻認為,派軍警去平息地方的動亂是必要的,過程中當然會出動一定的武力,西方傳媒把它描述為種族清洗,實在過分,已屬歪曲事實。她認為人權分子對緬甸政府的要求,即使在政經條件遠比緬甸好的歐美國家,很多也不一定做得到;所以人權分子對緬甸政府的要求完全是不切實際。
人權組織覺得昂山素姬上台後已判若兩人,覺得她已受到權力的腐化,西方傳媒亦因而逐步離棄她。不過,我覺得這不能完全怪昂山素姬,她現在的處境已與之前完全不同,怎可能寄望一個人會在不同的處境下,有一樣的反應?愛斯基摩人到了撒哈拉沙漠,亦得轉變生活方式,更何況是政治上的在野與執政的區別。
在執政之前,昂山素姬作為在野的反對派,當然願意配合西方傳媒去指控軍政府的不是。這樣,人民才會思變,才有利於她去推動改革。但現在她已成了執政黨的領導人,她有需要為緬甸發生的事情負責,她當然不再想看到緬甸被「抹黑」。
昂山素姬想在緬甸達至的理想,絕非一屆任期內可以完成,導致她必須考慮如何爭取連任。在這種情況下,她能不考慮大多數緬甸的佛教徒的想法嗎?再者,把西方的一套價值都引進緬甸就能解決問題嗎?西方在阿富汗、在伊拉克,不是試過嗎?薩達姆在任的時候,他的手法雖備受西方批評,但成效(以大多數人的實際生活狀況而言)確遠比美國主導伊拉克事務的時候好。由此可見,處理實際問題的時候,不能空講理念。
香港人在政治上大都很幼稚,竟把那些誇誇其談、空有理念的名嘴,也視作可以追隨的政治領袖。其實只要我們看看他們平時在生活上,是如何看待物質、金錢、榮耀與家庭等問題時,就知道他們與昂山素姬相距十萬九千里。如果昂山素姬上台後也得面對現實,那不難想像,香港的反對派上台後會有些甚麼作為。香港人宜及早擦亮自己的眼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