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文指出,在全球QE年代,鈔票注定貶值,持有過多的現金實屬不智。因此,除了留一部分現金作經常性的開支外,應盡快把餘資換取一些實質性的資產,如地產、黃金、股票等,以減少因現金的購買力蒸發所造成的損失。
不過,據一些在私人銀行工作的朋友反映,香港的富裕一族,不少仍在投資上相當保守。在他們的投資組合中,現金的比重依然很高。除了買債券之外,他們甚麼都不敢投太多。
他們的風險胃口這麼低,可能是因為他們在其他方面的投資都不甚成功。有些可能剛灼傷過手指,所以一聽到火就怕。加上在之前的一段時間裏,息率趨低。買入債券的人,不但可以獲比眼前利率更高的利息收入,還可以透過出售債券,提前收取部分未到期的利息。可說是「財息兼收」。
不過,金融市場的形勢正出現急劇的變化,投資債券的環境正不斷消散。現時,美國的聯邦基金的利率已跌到0%至0.25%的水平,再跌就會連名義利率亦出現負值;我相信,這是美國政府極不願意看到的。
投資者必須留意的一點是:美匯指數已多番下跌,美元地位已岌岌可危。如果美國連名義利率也出現負值,美元就更難吸引人持有。所以,聯儲局只說在2023年之前都不會加息,卻沒有說2023年前還會進一步減息。因為若在這種情況下還說要減息,等同對美元落井下石。美國政府一定不會容許。
再者,隨著疫苗的上市,全球疫情有機會逐步受控,經濟有機會在2021年的下半年逐步復甦。當經濟情況改善後,即使聯儲不立即加息,市場利率亦會因為資金有更多的出路而上升。
在息率有機會見底回升的大環境之下,債券價格上升的空間已十分狹窄。資金應會陸續從債券市場抽走,並對債券的價格造成一定的壓力。
過去,私人銀行及債券經紀,都樂於為債券的投資者提供「做孖展」(Margin Trading)的服務。即可以利用財務槓桿增加整體的投資。由於借貸的利息遠比債券的孳息率低,做孖展可以輕易把投資債券的回報率放大。吸引了很多債券的投資者會這樣做。
然而,由於市場環境已經轉變,做孖展不但不一定可帶來投資者更大的收益,反而會增加投資者的風險。銀行很可能會逐漸收緊予債券投資者的孖展比例。這將逼使一些做孖展太盡的投資者不得不減持手上的債券。債券的價格可能因此而備受壓力。
此之所以,我認為是時候調低自己資產組合中債券的成分。若果現金亦只留5%的話,債券留10%已足夠。在當前的形勢下,與其貪固定收益而持有債券,不如增持有升值機會的實質資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