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區政府公佈完善地區治理建議方案,區議會議席將由四成委任、四成地區委員會互選及兩成直選產生,並為區議會引入資格審查和履職監察制度,為地方治理體系撥亂反正。
區議會從來都是以非政權性的組織作定位,根據基本法第97條,特區政府可設立非政權性的區域組織,接受政府就有關地區管理和其他事務的資訊,或負責提供文化、康樂、環境衛生等服務,為區議會的性質定下清晰的界線。
然而,過去區議會淪為政治化和反中亂港的平台,議會管治烏煙瘴氣,特別是攬炒派在上屆區議會選舉中取得大多數議席後,濫用區議會資源支持「港獨」和「攬炒」活動,在會議上以肢體抗爭作政治騷,更公然搞「區會僭越」,企圖將區議會變成具政權性的決策機關,違背了基本法下區議會本應只擔當地區管理和諮詢的角色。
特區政府提出的地區治理建議方案,能讓地方治理正本清源:一:讓區議會回歸專注地區工作、服務市民的初心,而非淪為宣揚暴力、「攬炒」的政治化、民粹化平台;二:透過委任和地區委員會互選產生區議員的方式,能有效吸納有志全心全意服務社會,並且具有不同專業或專長的社會人士加入區議會,讓議會有更多元化的光譜和聲音,從而更廣泛和宏觀地服務和回應市民在社區上的需要;三:貫徹「愛國者治港」原則,確保區議員愛國愛港,透過資格審查制度,排除任何損害市民福祉及破壞香港長期繁榮穩定和整體利益的人士進入區議會。
細看是次改革方案,有幾方面較為引起社會關注,包括直選議席大幅減少、引入資格審查制度及由民政事務專員擔任區議會主席,然而這些改動為構建良政善治的區議會奠下重要基礎,有關批評明顯站不住腳。
無疑,在是次區議會改革方案中直選議席將大幅減少,然而區議會從來都是非政權性的組織,而過去區議會在大部分議席由直選產生的情況下,亂象叢生,根本無法達致服務市民和改善社區的根本目標,是次改革正正能撥亂反正,讓區議員回歸專注服務地區及居民的應有職能。
「愛國者治港」從來都是從政治港者應有的初心,為區議會引入資格審查制度,排除了破壞香港和置市民福祉不顧的人士進入區議會,讓區議員能務實和理性地討論地區工作之餘,確保區議員維護國家安全和社會整體利益更是理所當然。事實上,任何人士只要維護香港整體利益和國家安全、效忠特區和擁護基本法,並符合相關規定,均具有參與區議會的資格,有關審查規定放諸國際社會也是相當合情合理。
此外,區議會主席由民政事務專員擔任的建議,也是體現了行政主導的原則。香港一直奉行「行政主導」原則,民政事務專員具有實質行政權力,在聽取和吸納區議會意見的同時,將能運用法定權力提升區議會在統籌、整合和理順不同政府和地區資源的能力,從而更有系統和及時地回應居民的切身關注。
區議會近年停留於政治爭拗和內耗,民生福祉工作近乎無所進寸。地區治理改革方案能讓區議會有效發揮服務社區和居民的應有功能,成為地方行政由亂及治的重要里程碑。
香港青年時事評論員協會會董
梁幸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