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2024-10-10 04:31:57
日報

求學不是求分數 大學不宜求排名

分享:
求學不是求分數 大學不宜求排名

求學不是求分數 大學不宜求排名

求學不是求分數,這句說話談了多年,但是港式家長還是會為子女排滿密密麻麻的補習課程。家國情懷,世界視野,批判分析,這些並不在考試評核範圍內的抽象能力,往往被忽略。這種風氣還延伸到香港大學校園,昨日《泰晤士高等教育》公布2025世界大學排名,本港雖然有5間大學排在首100位。但香港的大學教育制度,應該怎樣回到培育大學生全人成長上呢?

當年一批從內地逃難來港的國學大師,錢穆、唐君毅、牟宗三在破爛的校園成立了新亞書院,在資源匱乏底下倡議「新亞精神」,「手空空,無一物,路遙遙,無止境」,鼓勵了一代又一代新亞學子胸懷大志,關心國家,服務社會。後來新亞書院和聯合書院、崇基書院合併成為香港中文大學,也就是昨天評級為全球排名第44的學府。

如今香港的大學資源豐富,硬件充足,人才輩出,可是大學生的啟蒙和人文關懷,有沒有比當年優勝呢?全球大學排名,一般是衡量大學老師學術成果,就是量化為發表國際學術期刊的論文數量和影響力。當然不同排名計算,也會考量大學的國際化程度,學術研究轉化成商業用途的比例,校園生活的獨特性等等不同參數。

可是大學着重排名評級,教學人員都只會花更多精力在發表論文上,不少本地大學都將教學人員和研究人員分開來,具有國際研究水平的學者往往會減少教授課節。這情況在本科教學更加明顯,課程教學交由兼職老師。在大學教學表現良好的老師,往往因為沒有發表大量論文,而失去升職機遇。

adblk7

師生關係在大學校園今非昔比,通過和老師親身相處,思想交流的機會越來越少。大學管理層要量化教學成果,每學期都發放課程檢討評分給學生填寫,老師一旦評分稍低,有學系會在會議上作公開批評。這種模式讓大學老師傾向遷就學生需要,例如減少功課數量、課程不能艱辛,形成惡性循環,打擊大學生的全人教育。

香港浸會大學前協理副校長楊志剛早前撰文提到本港大學人才,對經濟、民生、科技創新的貢獻屬「世界三流」,認為罪魁禍首是教資會評審牢籠、院校割喉競爭、英國對本港高校的殖民式管理仍然延續。他還提出模仿抗戰時期的西南聯大,將香港八大高等院校合併為「香港聯合大學」,取消教資會,八所分校各自的校長向「總校長」負責,這建議值得大眾參考。

曾經擔任中文大學校長的李國章,在出任教統局長時提出中文大學和當時的教育學院合併,打造全球一流學府,但是建議後來引發大量風波,最後不了了之。推動大學改革並不容易,大學教育首要撇掉求排名的心態,回歸到培育大學生全人教育成長之上,香港才能夠真真正正成為國際大學教育樞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