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一國兩制》中,粵港融合是一個很重要的議題。《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提到未來港人可以到廣州打工,這對港人來說無疑多了一個出路。從香港到廣州很快,坐三小時巴士就到, 儘管地理上的距離不是問題,文化的差異卻是不容忽視的。本期我們談談港人跨境打工可能遇到的挑戰。
找工作或要提交無犯罪記錄證明
香港的社會比較注重平權,崇尚自由,相反內地有不同的舉措,作為香港人可能短時間內不易明白。以教師為例,在香港和內地教書,市民要先參與有教師資格考試,及格後才有資格申請相關工作,惟參加這個考試有什麼要求?在內地,參考考試的市民需要提交無犯罪記錄。這個無犯罪記錄並無指明是什麼類型的罪行,總之犯過罪就不行。我們進一步了解一下這個記錄:原來很多在香港貌似沒什麼監管的罪行,在內地都可能會被判有期徒刑。舉個例子,內地有一條叫「組織考試作弊罪」,任何人收錢幫人做功課,有機會被判有期徒刑,這些人一旦被抓就不能再做教師了。香港一直無此法律要求,若要參加教師資格考試(即基準試),只要在香港中學會考考獲不少於五科2級便可。
電商服務實名制:不宜在網上宣泄情緒
內地政府一向關注網絡安全問題,電商為市民提供的服務都是實名制, 用戶必須提供真實的身份信息登記,以微信為例,未實名認證的用戶只能瀏覽,不能發言或轉發信息。這種實名制的安排,逼使市民對自己的言論負責,不能隨意沒有根據的隨意抹黑,也防止有人匿名在網上散布謠言。可是,當有利益衝突的時候,實名制可能會有另一些問題。例如,你投訴某商戶的服務、舉報上司的不實行為時,他們很快就能找出投訴者是誰,在這個情況下,還有誰會把不公平的事情說出來?結果工作上有什麼不愉快的事情只能悶在心裏。香港人一向注重個人權益,若到內地工作的話要學習忍讓,要有些心理準備不能隨意在網上宣泄個人看法。
保住個人隱私,工作時儘量低調
實名制也可能產生個人隱私問題。我因為教學的需要,註冊了內地的求職平台,並按平台要求,以實名登記,提交真正的電話號碼,誰知登記不到十分鐘,廣告電話蜂擁而至。登錄後,我發覺很多申請者直接把簡歷貼上,並毫無保留地交待自己的個人資料,這意味着內地的社會普遍沒那麼看中自己的個人隱私。
除了網絡服務外,內地員工之間也經常分享自己的個人隱私。我有一個同事在二線城市工作十年,他說內地的同事經常會問較年輕的員工:「你今年幾歲?」「薪資是多少?」如果領導若知道員工為單身,很可能會要求該員工加班,以及出外應酬。如果香港的市民很注重自己的隱私,到內地工作的時候要儘量保持低調,避免出現衝突。
社會是文化的載體,如果在香港工作不如意,廣州或內地其他城市或許是發展事業的好地方,只是要有心理準備,當地人的處事的手法與香港的習慣不一樣,作為香港人我們未必能完全明白當地的工作方式,只能儘量適應及自我調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