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減息後,中央政府推出了一系列的量化寬鬆措施,中港股市因而大幅反彈,勢頭一如牛市重來,股民對後市充滿憧憬。
不過社會上卻有另一派的聲音,認為靠政策刺激起動的股市是不健康的,虛浮的,不能持久的,無助於實體經濟的,而且遲早會恢復頹態,投資者應避之則吉。不過,這派意見無視以下事實:
(i) 中港股市的股價都嚴重偏低,無論是從PE(市價盈利率)的角度,還是從市價帳產比的角度來看,今次股價回升都只是回歸正常罷了,遠遠未到升至虛浮的程度。
(ii) 股市的社會功能,是把社會上的閒資引回實體經濟,讓企業可以有更多的資金去加快經濟發展。若是股價這麼低迷,上市集資豈不是等同賤賣資產?這叫股市的社會功能何從發揮?面對這種局面,任何政府都會推出政策,設法激活股市。因此,北京今次的做法不算是過度干預市場。
(iii) 今次北京推出的政策,主要是為市場提供流動性,屬宏觀調控,並沒有由國家直接在市場上買入股票。反觀美國政府在金融海嘯後,就有直接買入一些出問題的銀行與保險公司的股票與債券。今次中國政府所出的政策,主要是針對實體經濟的,再由股民判斷這些政策是否會產生效應,然後才在股市作買賣的。
(iv) 今次股市反彈成交量大得有點異常。過去,在香港金融中心的狀態遠比今天好時,香港股市的單日最高成交亦不過3,000億港元的水平,今次卻一下子彈破6,000億元。一下子來了這麼多的資金,在地緣政治這麼複雜的環境下,怎會不叫懷疑,這些資金可能別有政治上的圖謀。
美國視中國為對美國威脅最大的敵對國家,當然不想中國的經濟可以重拾正軌,為了達至這個目的,其中一種有效的方式,莫如廢掉中港股市的功能,叫中資企業往後都難以在這兩個市場上有效集資。
美國的一些科技公司,股票的PE常可以過50倍,而中國的科技公司PE一超過30倍,已乏人問津。如是導致中國的科技公司在社會上的集資能力遠不如美國公司。集資能力弱,會妨礙一間公司在研發方面的投入。在這種情況下,中國的科技公司若想在科技上追趕美國的對手,就會愈加困難。由此可見,國家出政策去挺股市,不能完全視之為務虛,其實還包含支援實體經濟的需要。
金融業(包括股市)佔了香港GDP約25%,可謂是香港實體經濟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金融業表現出色,香港人才可以過高水平的生活;若金融業萎靡不振,香港這個城市就會失去發展前景,各類資產價格(包括地產)就會貶值。因此,作為香港人,當樂於看到香港的股市早日走出之前那種低迷狀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