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2024-03-04 04:31:58
日報

發債屬權宜之計 開源節流須加力度

分享:
發債屬權宜之計 開源節流須加力度

發債屬權宜之計 開源節流須加力度

政府連續兩年錄得千億財赤,最新的舉措是以大幅增加發債來應對,由去年原本每年發債650億元,改至2024至25年度預算發債1,200億元;於是,該年度計入發債的赤字為480多億元,但如未計發債則為1,400多億赤字。換句話說,政府發債令千億赤字的年度減少了一年,亦令往後的財政年度有較大機會提早回復到有盈餘的狀況。不過,以發債來應對財赤,應該視為權宜之計,避免將其恆常化,而正本清源,政府須加大力度研究如何開源節流,防止結構性財赤的出現。

政府近年發債的客觀作用,是為市民閒置的資金,提供多一個有穩定收益的投資途徑,並帶動本地債券市場的發展。不過,今次明顯是為減低財赤而發債,做法較為少見,亦是政府理財哲學的重大改變。要注意的是,政府是以現金記帳的方式入帳,故發債的收入會被視為財政收入,而不是借貸融資,這樣才可以令財赤減少。

以往政府年年有盈餘的日子,要透過派錢等措施來減少盈餘,如今時移世易,政府面對年年財赤,相信是迫不得已才要用到發債這一招。尤其政府要推動北都及明日大嶼等大型發展計劃,在在需財,而經濟不明朗,令土地及股票印花稅等收入大減,政府以發債作為財政上的緩兵之計,實屬無可厚非,但必須謹慎處理,因為以發債作為收入,性質與其他稅收收入是不同的。發債之後,便會成為負債,到期就需要償還,若正常收入未能改善,便須以新債還舊債,有可能債冚債無限輪迴。有人形容政府發債減赤是開始「以債度日」,說法是誇張了,以香港政府的財政實力,離「以債度日」的日子還相當遠,不過以此為誡也未嘗不可,最重要是不要影響香港的信用評級。

adblk7

香港在疫後經濟復常不似預期,股樓皆弱,今次全面撤辣令樓市回歸自由市場操作,值得一讚,但其他方面如地緣政治及息口因素,並非香港所能控制。期望財政司長提出以節流為重點的「財政整合計劃」,可以帶來一些新思維,令政府早日回復收支平衡,加大力度開源節流,起碼要讓市民感覺到政府是上下一心的與市民共度時艱。其中公務員或公營機構瘦身,或靈活處理明日大嶼的推展時間表都是可以考慮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