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有近百年歷史的鄉郊診療所「何東夫人醫局」,活化成「何東夫人醫局‧生態研習中心」,於剛過去的周末開幕。醫局在發展局的「活化歷史建築伙伴計劃」下,交由嗇色園營運和管理;復修工程在發展局的督導下,讓珍貴的歷史建築重拾活力,供巿民欣賞和使用,增添社會和教育意義。
何東夫人醫局為二級歷史建築,於1933年落成,是政府在新界興建的首批鄉郊診所,服務金錢村、古洞、河上鄉等地區居民。醫局由何東爵士捐款興建,以元配夫人麥秀英命名,醫局名稱現仍見於主樓入口石門額上。
醫局由1934年至1973年為上水及鄰近地區服務,主要用作產科中心及印度籍軍人療養所;1948年,醫局增設病房,服務駐守新界區警務人員;其後醫局用作普通科診療所,至2005年停止運作。
何東夫人醫局的建築設計雖然簡單,卻蘊藏著特色,令人細味無窮。醫局由一層高的主樓和副樓組成,中間以有蓋行人走道貫連。醫局糅合中西建築風格,既展示中式傳統建築的禮制思想和文化,也散發著西方「藝術與工藝」風格。主樓中軸線和偌大的屋頂,突顯主樓以中為尊及對稱的布局,也令主樓與副樓產生鮮明的主次關係。主樓屋頂正脊、垂脊、戧脊、坡面和山花的造型尤為可觀,加上雙筒雙瓦的築砌方式,大大豐富了主樓屋頂的線條美。
修復何東夫人醫局的木結構是工程最大的挑戰。醫局主樓和副樓的屋頂以木結構支撐,經歲月洗禮,木構件的支撐部位嚴重損毀,並有蟲害問題;而醫局具結構功能的山牆,也是以木材建造,有別於中式傳統建築以磚塊築砌,它同樣出現嚴重的問題。復修工程需徹底解決醫局木結構問題,但由於原建築檔案資料不足,亦要保護屋頂的原建築風格,復修工程因此面對不少困難。
復修歷史建築的重要原則,是盡可能使用原物料和工藝。醫局因年代久遠,缺乏文獻檔案,對了解醫局興建時使用的木材、構件、承托設計等,增加了不少困難。工程團隊遂先以三維掃描測繪技術,重構木構件的承托模式,並安排一連串測試,以了解原木結構的木材品種、硬度和密度,然後才決定屋頂及山牆的復修方案。最後,工程團隊確認醫局屋頂的原木是硬木性質的龍腦香科及婆羅雙科木材, 便以同一樹科木材復修醫局屋頂及山牆。
活化後的醫局,不單保留建築的原外觀、設計、內部空間分布,還保留整組建築群的布局。主樓現用作展覽館,還保留及展示何東爵士及夫人麥秀英的兩幀珍貴瓷相。由於何東夫人喜愛養蠶,醫局戶外特別種植桑樹,以茲紀念。
何東夫人醫局位處古洞鄉郊,鄰近塱原一帶,綠樹林蔭,有豐富的生物多樣性和特殊的生態環境。醫局戶外空間亦保留原有的果樹。工程團隊在復修建築期間,已親歷大自然的四季變化,荔枝、龍眼、楊桃等果實纍纍,也與松鼠和青蛙等小動物打交道。現活化為生態研習中心的何東夫人醫局,正好向市民推廣文物保護、自然生態保育及可持續發展的重要性。
作者為文物保育專員蔣志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