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新年,第一齣看的電影是《十年》。今年看的是《最美麗的安排》。兩者不約而同,為當下一年的心態、視野定了調。
心理學是這樣說的,一個人療傷的過程,要經歷否認(denial)、憤怒(anger)、討價還價(bargaining)和抑鬱(depression)的階段,才達致接受(acceptance)的境界。
一個人,絕望到一個地步,幾個階段重疊發生,痛恨死亡奪走孩子,厭惡時間留下傷害,並放棄去愛與被愛。就連跟自己最深愛的妻子,都無法繼續相處。「If ever we are strangers……」這一句,既是最深情的表白,也是最心痛的再見,充滿矛盾糾結。
矛盾的,又不止於夫妻關係,還有對生命的尋問。如果人的一生不外乎跟愛、時間和死亡打交道,當哀傷久久無法疏理,你開始放棄跟世界溝通。但又因為不甘心放棄,才會給宇宙寫信。
而你做夢沒想過,宇宙收到你的信後,竟然化身愛、死亡和時間,跳出來跟你對話,最後推動你鼓起勇氣踏進那個集體療愈的小房間。那怕你仍然無法提及逝去的女兒,因為真的真的面對不了。
如何走到接受的彼岸?令哀傷昇華的渡河橋,叫作「collateral beauty」。我們不會失去愛,因為我們本身就是愛;我們不用追時間,因為我們正在擁有時間;我們不要懼怕死亡,要好好擁抱它。傷痛,永遠無法彌補。唯獨當我們明白,每一段經歷,都是跟宇宙難以言傳的聯繫,方能領悟存在於萬事萬物的美麗靈性。
那一幕,男人終於簽下文件,確認女兒於3年前早已正式死亡,看得人鼻子一酸。但因着這決心,他終於能夠大膽面對過去,並重新擁抱妻子。全盤接受命運的一刻,他終於明白時間的作用,重新找回愛,超脫了失去女兒的哀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