連日金管局向銀行體系力掃港元,彰顯了力抗走資的鮮明形象,但實情則反製造了某些恐慌,究竟走資是真是假?兌走的美元又去了哪裡?
要理解,近月美元兌港元扯破7.85元弱方保證水平,其實是自然現象,港元弱勢下息口依然疲軟,同期美息在2015年至今已累加1.5厘,兩地息差越拉越大,以7.85買入美元便可坐收其中肥利,下方則有7.75元exit,基本上已封了蝕本門,難怪鼓勵各方樂於提款。
港息歷史性疲軟,亦造就了這次美元大兌換潮,銀行資金一直往來充裕,本土閑置資金亦不敢妄動,令銀行同業輕易獲得低成本的豐裕資金,不僅全無跟隨外圍加息的壓力,更在按揭市場中大打減息加推優惠戰來推銷港元,若有銀行開出較高的拆借息口,同業肯定搶著做債主來賺個簡單息差,形成了同業拆息易落難上。
換言之,港元衝擊弱方保證,基本上並不是真正的走資問題,只是簡單的套息活動,但當金管局加強入市掃港元後,體系結餘便會不斷減少,變相就迫使銀行需要盡快加息,這也是金管局力促港元利率正常化的另一意圖,以利遏止樓市繼續升溫。
鏡頭轉到股市之上,港元受衝擊之時,北上調向深圳及上海股市的資金,竟連續出現多日淨流出,累計走資之數趨近百億,為滬深通開放以來最多,亦接近2015年中的中港小股災淨出規模,但這次對港股的負面反應則不算劇烈,皆因解讀大不同。
醒目資金北上A股,並非是怕了港股前景,事實兩者已是惺惺相惜,唇寒齒亡,若怕港股步入寒冬,A股也肯定不會好過,而今次揮軍北上,其實只是憧憬A股更加有運行而已!事實上,外資早在近數月不斷於A股震上震落,項莊弄劍,只是志在增持A股,這也不難估計,首先是人行突然容許由下月起將中港通額度大加三倍; 再於6月份,MSCI又大有機會將A股比例由5%大加至20%,由於MSCI 包含200多隻股票,A股自然反應最烈!
按圖索驥,短期最buy的當然便是幾隻熱門A股ETF,包括南方A50(2822)、安碩A50(2823)及華夏滬深三百(3188),同期亦有槓桿比率不俗的多隻認股證可揀,以小博大,最宜nothing or all的孤注心態!值得一提者,近日亦聞美資大行不斷加倉港股期指,所以北上資金增加之餘,也不代表港股定會彼長此消,箇中關係可以好複雜及有多種可能出現,身為被動的我等小戶,唯有只可繼續大大聲、細細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