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女皇伊利沙伯二世駕崩,享年96歲,香港一眾媒體紛紛將她由英女皇降格為「英女王」,彷彿世上只有一個皇帝似的,既偽善又可笑。
市民的反應卻截然不同,酷熱天氣無改市民前往英國駐港總領事館悼念女皇的意志,在館外要排隊數小時才有機會入內,弔唁這位無為而治卻是民心所向的女皇。這種發自內心的表現,不似是一般的阿Q式被動反抗。
想當年,即使英女皇的畫像掛在郵政局等公共設施,也沒有絲毫違和感——她就是這麼近又那麼遠,市民對她的親切感就這樣一點一滴的累積下來,盡在不言中。
筆者甚至認為,當初一國兩制被提出後,市民一開始對一國兩制的想像,很可能也是從英女皇而來:只是象徵式元首,擁有主權但不管事;虛君實相,責成港督管治好香港。而英女皇的人格——有威嚴但謙遜,在國家經歷巨變下毫不動搖,比任何人都更能團結國家——則令港人覺得只要繼續沿用英國人那一套,一國兩制似乎是行得通的。
儘管國勢有興衰,但體制是不會騙人的。回歸前英國即使國勢已是日落西山,但港人也不太在意,反而對港英政府讚譽有加,正是它能保障港人所珍重的制度與自由。普通市民所看重的是繁榮自由,國家是否強大反而是次要,甚至擔心國家強大會威脅他們的自由。事實上,從來治港的關鍵,就是如何令港人服氣——英國人做到了,但回歸25年來北京似乎仍處於摸索階段,這可不是一句人心回歸便可了事。
電影《The Queen》和連續劇《The Crown》上映之後,英女皇無疑已上了神枱,基本上誰也動搖不了,但現在神話已終結,也是各方回歸現實,重新部署的良好契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