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疫情肆虐近三年,香港與內地通關之路似乎仍然遙遠,雖然目前內地的入境隔離規定已從21天減至「7+3」(7天酒店檢疫 + 3天家居隔離),隔離檢疫的日數縮短了很多,新一屆特區政府上台後亦爭取到增加前往深圳的名額,恩恤名額亦讓市民感到措施人性化,有需要的市民獲得幫助;然而對大部分市民來說,仍然希望香港能盡快與內地通關。
香港與內地本來就是不可分離的一家,從CEPA政策開始,中港在經濟貿易上更加緊密聯繫,香港的進出口行業、運輸業、批發及零售行業等等,這些養活很多市民的行業,非常依賴中港經濟互聯互通及人員的流通,然而疫情發展以今,大量中港貨運司機失業,批發及零售行業進入寒冬,我們的街道上曾經旅客人來人往的繁榮景象,亦因為疫情而變得冷清,零售需求面臨斷崖式下降,對很多行業都構成致命打擊,企業需要減低運營成本,就會縮減人手、減低開銷,甚至清盤結業,最終受苦的還是一眾打工仔、普羅市民。
香港市民不乏有親友長居內地,三年的分離,讓中港家庭飽受痛苦,多少家庭未能再見親人最後一面而天人永絕?多少中港情侶夫婦因為通關無期而無奈分手?多少人因為疫情壓力而飽受精神困擾?
縱使有些人認為中港並非完全封關,市民回內地隔離10天便可。可是有多少基層市民、勞工,能冒著手停口停的風險,負出如此「昂貴」的時間成本?這是現實問題,然而現實卻往往容易受忽略。
近日社會上要求放寬入境檢疫要求的聲音越來越大,與海外通關當然也有社會需要,希望特區政府同時「提速」,盡快爭取與內地通關,恢復人員往來,市民生活復常,別讓市民的負面情緒累積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