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2018-02-09 06:00:00

資金鏈的橫行霸道

分享:

大市一個急插,立見牛熊兩陣大對決,界定是否變熊,只簡單由高位回落20%以上作分水嶺,今日資訊發達,而且入場精英者都不斷變招,單是幾個程式盤已可將大市翻雲覆雨,是牛是熊真的如此重要?

最重要的一項指標,還不是資金鏈的問題吧?!
 

不時都有財演說股市如何如何已進入了資金市,即一切由資金主導,這其實只說對了部分,試問股市何時不是資金市?或說,資金市只是歸納政治、政策、及經濟元素的演繹結果,若總和正面,股市便會由資金帶動向上,若為負面,則因資金帶頭套現走軟,換言之,基本上大市型態是沒有所謂資金市之分。

股市一切都由資金帶動,衡量強弱,則與資金鏈是否斷裂有關。以2009及2015年的兩次股災為例,前者因次按風暴吹爆了資產泡沫,大部分人疲於減債套現,大市資金流受到重壓;

2015年則是國家銳意在股、樓市施行去槓桿國策,積極將資本市場資金趕出,兩者都見資金鏈明顯斷裂,股市受壓後便形成了大大小小的災情。

今次又如何?最令人擔心者,當然是美國10年及30年期債券息率升到2.8至3厘水平,跟美股不足兩厘周息率的距離再行拉闊,從而亮起了資金由股市換入債市的警號。然而,立刻便以此定性為資金鏈已然斷裂,則似言之過早,首先是股市的回報速率遠高於債市,其次便更要問一問橫行多年的量寬先生了!

量化寬鬆初始自2000年的日本,成效不彰,直至美國才在2009年開始將其發揚光大,至2014年底收韁,期內共動用了3.9萬億美元買入債券,雖知由量寬產生的新鈔,其購買力具備以1對10的巨大槓桿,所以真正到了銀行及資本市場後,其衍生的動力是以十萬億美元計!

美國收傘後,歐洲則在2015年底接續量寬遊戲,直至去年底才不依不捨地告一段落,總規模更達1.5兆歐元,換言之,歐美量寬一直在過去8年於全球金融世界中緊緊相隨,其規模之大及連綿性之長,暫看怎也敵得過剛告見底回升的債券市場吧。

又換一個角度看,加息初期大市走勢基本上都是軟中帶穩,中段則變為影響漸減,直至上調幅度窒礙了入市成本及意欲,才會成為走下坡的轉捩點,而經過近期陣痛後,息口政策又似再復審慎,假以時日,資金的最好聚集場所,便又回到資本及資產市場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