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政報告提出立法取締劣質劏房,符合標準及經登記變成「簡樸房」後,業主才能將單位繼續出租,這構思當然會面對很多執行和理念上的挑戰,包括會不會將劏房地下化。有團體日前發表調查,建議政府規管劏房同時,在劏房租務條例上增設起始租金。但這建議等同直接通過政府行為干預市場自由定價,更可能影響低收入住屋人士的生活。
「簡樸房」是政府最新的說法,但是要符合相關法例規定得到政府認同,業主必然需要花費裝修。如果涉及牆壁改動,或者窗戶設計,相信開支不小。所以不少團體或組織的調查均反映,現有劏房戶最擔心業主改建的成本轉嫁至租戶身上。因而有建議在劏房租務條例上,增設起始租金。新政策未能惠及基層,就要用另一個新的方法去填補漏洞,這真是一種本末倒置的諷刺。
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海耶克在經典著作《自由憲章》中,對於房屋政策就坦白表示,在任何繁榮大都會,必然會有居住狀況差劣的貧民窟。因為開放型的城市都會歡迎不同地方的人士前往奮鬥,起始時段居住環境較差,並不等於未來沒有向上流動的機會。反而由政府興建公共房屋,必然先要應付本地居民的需要,外來人士更加難居住於環境較好的居所。
這一屆特區政府致力解決房屋問題,成立了關注劏房問題的工作小組,也提出了應對措施。相信在政府的調查研究過程中,必然發現劏房都集中在市中心地區。基層市民寧願犧牲居住環境較差,但能夠在附近尋找工作,休息時間也可以增加和家人一起相處。所以現在連環境優越,但地區偏遠的過渡房屋也乏人問津。
至於起始租金,就直接是政府以公權力立法,干預市場自由定價。早在1974年,張五常和巴澤爾觀察到一種租值消散現象,如果政府對分配產品或資源的價格機制進行干預,使價格機制分配資源或產品的作用受阻,人們一定會尋找其他機制取而代之,這些機制或多或少都有一些成本,這些成本就代表了租值的消散。
張五常教授多年來就反對香港的租金管制,致力解釋撤銷的需要,雖然最終落實,但今天卻似乎在走回頭路。以香港現在的劏房例子,如果訂下起始租金,業主會理性評估能否收回物業供款和利息成本,一旦起始租金無法滿足業主需求,只能夠鋌而走險違反法例成為黑市劏房,基層生活環境更加沒有保障。另一個可能是業主寧願丟空物業,也不願意負上違法的後果,原本可以讓基層居住的地方也平白消失。
所謂消滅劏房,是政治口號多於實際。現在提出「簡樸房」最低標準,很多人也懷疑業主無法滿足,如果還要引入起始租金,基層在市區的住屋選擇將會越來越少。香港是有最多慈善機構的城市,政府應該穿針引線,配對熱心人士和基層住屋環境惡劣的家庭,提供針對性服務,這比起吶喊口號來得實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