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篇遊記提到在騰龍軒碰到的一位來自杭州的年輕女員工,我不經意地說「她們來迪拜工作工資應較在國內高,因為是expatriate terms」,怎知那位杭州姑娘除了告訴我這想法不對外,還告訴我她的工資是多少。為保護她的私隱,我不方便在此透露具體數字。但十分感謝這位杭州姑娘對我母子倆的信任(雖然媽媽聽不懂普通話)。
然而當我上篇遊記寫到會在今篇揭曉工資金水平時,便引發另一位同樣在迪拜工作的朋友的回應,她告訴我在迪拜的工資其實和國內的差不多,酒店行業基本是2500dhm(即迪拜貨幣AED)左右。她還補充說:「提成和小費,不同檔次酒店有不同收入。」我算一下,這大約是每月人民幣4,000左右。這和國內工資實在差不了多少,但誠如杭州姑娘所言:希望履歷變得更好看,回國後會更吃香。打工仔(包括筆者)有誰不想工資高一點,履歷亮麗一點,我衷心希望在迪拜工作的每位朋友尤其漂洋過海隻身到迪拜打工的中國同胞,能多賺一點經驗和金錢,日後有更好的前途,實踐自己的理想。
杭州姑娘還告訴筆箸她們在酒家工作「忙的時候,12個小時,每周休息一天。」按香港勞工界的標準,這肯定超過了標準工時,希望她們(包括和她一起工作的那位山東陽光女孩及來自湖北但懂說粵語的女孩)不會忙壞,保重身體。
上述那位在迪拜工作的朋友還告訴筆者說:「只遇到10個國家的外勞算少了,她所服務的酒店有來自50個國家的員工呢。」這應和迪拜大力開放勞工市場有關。當然迪拜的情況不能和香港作直接比較,但一家酒店有來自50個國家的員工,這對員工的視野及異地文化認識很有幫助。走筆至此,忽然想起我肆業的香港大學(亞洲數一數二,世界有名)究竟有沒有來自50個國家的同學呢?
在迪拜的小販市場,見到最多的是巴基斯坦人和印度人。最有趣的是我推著輪椅上的媽媽緩緩經過時,巴基斯坦籍的小販見到我們會用普通話說:「你好嗎?」然後用英文說:We are brothers,看來中巴之間的友誼在民間也深入民心。更有趣的是在旁邊的一位印巴裔小販也跟著說: We are brothers.他立刻被旁邊的巴基斯坦小販糾正,並用英文說:「你是印度人,怎可能是中國人的brothers?」筆者無意在此評論國際政治,我剛到迪拜時也是下榻印度人開的酒店,也受到其印度裔員工的熱情幫助;但想不到中、印、巴之間的國際政治風雲也會在迪拜的小販市場反映出來。
筆者自7月1日開始休息了5個月,遊歷了好幾個「一帶一路」的國家,去過俄羅斯尋覓十月革命的遺迹、連朝鮮也去了兩次(第二次是帶媽媽去),鳥倦知還,實在要安頓下來,不可能一直做「一隻冇腳的雀仔」。自今天(7/12)起,小弟重投職場,專心地也希望能瀟灑地在商界發展,這個專欄會繼續寫筆者的所見所聞,感悟人生,希望讀者能繼續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