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2021-06-25 04:30:00
日報

香港考古發現

分享:

香港有二百多個考古遺址,從舊石器時代一直到清代的都有。哪些遺址特別重要、最具代表性和有特殊的時代意義?上周末聽了香港考古學界的權威鄒興華先生的講座,終於有了一個全面的認識。鄒興華先生在香港從事考古調查、發掘、研究和保護工作三十多年,目前是香港歷史博物館館長(考古)。
 

鄒先生以年代為主軸線,從舊石器時代,距今三萬年前的黃地峒遺址說起,這是位於西貢、大埔海邊的一個打製石器的場所,其年代之久遠在華南地區首屈一指。


新石器時代的遺址有屯門湧浪和龍鼓洲、南丫島的深灣和大灣、元朗下白泥、西貢沙下和蠔涌。其中湧浪出土的石器和陶器地方文化特徵鮮明,被稱之為湧浪類型。


青銅時代的考古遺址有南丫島大灣出土的石牙璋,這是有著浙江良渚文化特徵的高級禮器,顯示香港的古越先民與華夏文明中心的良渚有著一定的交流聯繫。其他重要遺址還包括馬灣的東灣仔,出土了三千多年前的人類骸骨。


漢代的遺址有五十年代發現的李鄭屋村漢墓和掃管笏,此兩者是香港少見的漢代遺址和文化層。

adblk6


在香港沿海發現很多唐代的灰窯,其用途除了燒製石灰,也可能是煮海為鹽的爐灶。宋代最重要的考古發現自然是宋皇臺聖山出土的宋代村落,和清水灣大廟的南宋石刻。因為開發迪士尼樂園而在大嶼山竹篙灣發現的大量明代景德鎮青花瓷器,證明隆慶年間放開海禁後,香港成為了外銷青花瓷的一個重要轉口貿易港。1987年九龍寨城拆除時進行的考古發掘,發現了上刻《南門》和《九龍寨城》的石刻,為這段清末歷史留下了見證。   


周五刊登  筆名松花芥子,遊走滬港兩地三十年的香港人,復旦大學考古學博士,從事國際教育、青年創業、文化遺產發展顧問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