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730社論|香港財赤既是周期性 亦是結構性
特區政府出現財赤,一個很明顯的原因,是來自房地產的收入少了。這包括賣地收益、印花稅收益與來自地產商的利得稅的收益。只要來自地產方面的收益恢復正常,應足以彌補相當一部分赤字,政府在削減開支方面的壓力就會小很多。
香港的房地產市場歷來都是周期性的,盛極必衰,否極泰來。即使經過亞洲金融風暴與八萬五的衝擊,香港樓市一樣可以從低位復甦,並重新興旺起來。
不過,有人擔心,今次香港樓價的回落,並非全是周期性的,而是內藏結構性的因素。這些結構性的因素,足以令樓價一沉不起,讓特區政府很難再靠來自房地產的收入,來彌補不斷上升的政府開支。
那香港的房地產市場究竟會出現哪些結構性的改變呢?
首先值得關注的,是特區政府對房地產市場的態度。董建華年代,曾大力增加供應,希望可以遏抑樓價,一方面助年輕人置業安居;另一方面,還可以降低營商成本,令經濟可以發展得更加蓬勃。可惜這樣做對資本帳造成的損失遠大過營運帳的得益;結果引致通縮,叫政府不得不出重手救市,助地產從谷底回升,重新成為香港經濟的支柱產業。
然而,這樣做的代價是令到公屋的輪候時間愈來愈長,劏房戶愈來愈多,年輕人置業無望,對社會充滿仇怨,結果釀成嚴重的社會動亂。在這種情況下,遏抑樓市再度成為特區政府必須完成的政治任務。
如果特區政府真的不惜代價也要完成這項政治任務,那香港將進入低地價時代。特區政府以後就休想再可以像以往那樣,倚重來自房地產方面的收入。
以近期政府對房地產的政策來看,政府應該已意識到,政府尚未為不再依賴房地產作好準備,所以才會全面撤辣並放寬對銀行按揭的限制,目的應是想助樓價見底回升,出現周期性的復甦,以減少政府的財政壓力。
不過,樓價雖然會在一定程度上受政府的政策影響,卻並非完全受政府所操縱,真正決定樓市前景的,是市場上的用家與投資者。一切還要看他們對香港的前景有多大信心,以及財政負擔能力。
本來,香港的樓價(主要指住宅樓價)已回落了接近三成,而工資水平卻仍在增長,加上香港住宅的空置率不高,樓價應很快找到支持才是。然而,中美摩擦愈演愈烈,連香港也成了美國要重點打擊的對象。香港金融中心地位與轉口港的的功能都因而受到制約,人們擔心,香港的經濟結構可能會出現重大改變,進而影響房地產市場原有的周期性,以致樓價雖然比以前抵買,人們亦不敢入市。
人們有這種擔憂,主要是因為美國一直對中國步步進逼,而中國卻處於被動的地位。不過,近期中美角力的形勢已峰迴路轉,中國在不少領域都已漸處上風,令人們對前景的信心大為增強,近日中港股市的反彈,便是一個上佳的證明,市民對香港經濟受到結構性破壞的憂慮,已大為減少。只要這種趨勢能夠繼續良性互動下去,香港的財赤就可以從結構性轉向周期性,問題亦會變得更易解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