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對80後夫婦,生了小孩,擠在不足一百尺的舊樓套房中;基層小家庭等了好幾年,差不多可以「上樓」,本來滿心歡喜,但始料不及,心儀地區的公屋興建工程卻受到司法覆核的阻礙而要暫停,官司未了,何時可上樓?可謂遙遙無期。假如上述的主人翁是你、你會有何感想?
司法覆核阻建萬四公屋
很不幸,這種故事卻活生生地每天在香港發生。近年,當政府打算把一些非公屋用地改作公屋用地來興建公屋單位時,由於一些地區人士不希望區內有公屋而受阻,當中更有人提出司法覆核,據特首日前透露,現時有多達一萬四千多個公屋單位是由於司法覆核而工程受阻。公屋輪候冊上的三十萬申請人,苦等的時間恐怕又會再延長。
打從特首梁振英於2012年上任後,便一直把房屋問題視為重中之重,措施短中長兼備,可惜,政府的建屋大計並不是一帆風順,土地用途改劃屢遭挑戰甚或被司法覆核,拖慢了整體造地建屋的進度及影響成果。
爭拗拖慢建屋 苦了市民
沒麵粉,怎做麵包?上世紀七十年代港督麥理浩提出的十年建屋計劃,讓許多市民獲得了上樓機會,四十年後的今天,同樣是助市民安居的十年房屋大計,卻陷於拓土舉步維艱的困局,踏入千禧年後,香港新增長的已發展土地卻是連年銳減,由七千多公頃降至近十年只有一千多公頃,而一直是土地供應來源的填海工程更是近乎停頓。海不准填、郊野公園不准踫、農地不可移、老區要保育、重建除了收樓難還要找地先安置居民,這樣子,如何造地建屋?只有爭論,沒有妥協、沒有務實尋求解決良方,最後還是苦了有需要上樓的市民。
以最樂觀的預計,目前已知的土地供應項目最多可以提供約五千公頃的土地,這個數字或許已有望達成未來約十年的建屋目標。然而,十年過後又會如何呢?此前的一段時間,香港,已曾因為缺乏土地儲備而導致今天的困局,敢問,我們還要歷史重演嗎?我們希望我們的下一代面對更糟糕的情況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