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迷應該忘不了黑死病(鼠疫)曾在中世紀肆虐歐洲,在英國、里昂和米蘭等地方導致生靈塗炭,奪去當地一半人口的生命。
![](https://cdn.am730.com.hk/s3fs-public/styles/article_image/public/news_image/1574963863_TL.jpg?itok=Dj20IQD6×tamp=1739653908)
第一波黑死病於6世紀全球爆發,以君士坦丁堡統治者命名為「查士丁尼大瘟疫」(Justinian plague)。到14世紀爆發第二波黑死病,染病者屍體成為戰爭史上首批生物武器,對抗雅法城門外的敵軍。1894年,中國雲南爆發第三波黑死病,在香港奪去一萬人的生命。亞歷山大.耶爾森醫生(Alexandre Yersin)於香港發現黑死病的病源體「鼠疫桿菌」(Yersinia Pestis),證明老鼠是黑死病的傳播體。
黑死病由三種綜合症結合而成,除最常見的經典鼠疫及敗血性鼠疫外,最令人憂慮是會令人誤以為是普通咳喇的肺炎鼠疫,潛藏於在中國、蒙古、俄羅斯、馬達加斯加的囓齒動物上,在上世紀末於美洲地方錄得超過5,000宗病例。
為何黑死病難以根除?其中一個原因是它潛藏於230種囓齒動物身上,可在攝氏4度至10度長期生存,即能夠在囓齒動物的洞穴潛伏多時才施襲,又可以在屍體上存在數月,因此,其中一個最好的解決方法是控制囓齒動物的增長。最近中國的病例,源於一雙內蒙夫婦生吞土撥鼠(如乳豬)的腎臟而染上黑死病,在北京不治而引起恐慌,另一宗個案則是一個獵人因吃了野兔而受感染。
你也許會問,誰會生吃囓齒動物?幸好,今天社會的衛生情況不像黑死病爆發的中世紀,我們有衛生完善的渠道系統,更重要的是有抗生素。上星期是世界衛生組織的「世界高抗生素認識周」,當黑死病似乎重臨之時,我們更應該提升自己的殺菌能力,杜絕第四波黑死病。
城大動物醫學院總監/周五刊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