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
2021-10-19 12:30:00

認識新發現及動物傳染病

分享:

人畜共患病是指脊椎動物與人類之間自然傳播和感染的疾病,人類歷史早有記載,14世紀的黑死病瘟疫便是著名例子。

新發現傳染病則指新近出現,或以前存在但現在發病率或地理範圍正在迅速增長的疾病。大約六成新發現傳染病是人畜共患病,其中七成以上起源於野生動物。

以埃博拉(伊波拉)病毒病為例,其病毒是通過密切接觸受感染動物而傳到人類,隨後通過人際間傳播。至於香港人較熟悉的禽流感病毒,人類主要透過接觸染病的禽鳥或其糞便,或接觸受污染的環境(例如濕貨街市和活家禽市場)而感染。

人畜共患疾病亦可以是通過昆蟲病媒或食物系統感染。黃熱病和寨卡病毒皆主要透過受到感染的蚊叮咬而傳染給人類,近年有再起出現的跡象。

新發現及動物傳染病或潛在的動物傳染病主要與社會及生態環境轉變有關,包括:人口增長及遷移、飲食習慣、環境等因素等。有專家認為,氣候變化和砍伐森林等因素會影響蝙蝠、猴子和囓齒動物等物種(其中包括帶有病原體的物種),以及蚊子和其他病媒的地理分布。

人類與大自然之間的互連關係十分重要。人類、家畜或野生動植物的健康不能再單獨看待,「健康一體」(One Health)的概念屬全球策略,旨在鼓勵國際間在各層面加強跨界別的合作和溝通,最終達到改善全球人類、動物和生態系統健康的目標。

adblk6

市民要預防感染動物傳染病,可注意以下數點簡單措施:

  • 時刻注重個人和環境衛生;在接觸眼、鼻及口前切記先清潔雙手
  • 食物須徹底煮熟才可進食
  • 避免被蚊子叮咬及防止蚊蟲孳長
  • 外遊前諮詢醫生有關地區的傳染病風險
  • 避免吃野味,不要與野生動物接觸,包括狗、貓、猴子等
  • 如被動物咬傷,盡速用梘液和清水清洗傷口,然後前往附近的急症室接受治療

作者為衞生署健康促進處李榮森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