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
2022-05-27 09:05:48

「實名制」是一種心理作用

分享:
「實名制」是一種心理作用

「實名制」是一種心理作用

Mirror引發「撲飛潮」,瞬間啟動了「實名制」的討論,可能令業界採納此制……究竟這是心理作用?還是經濟現象?

【實名制=防止炒賣?】

在演唱會來說,經歷了疫情,要製作公司果斷規劃越來越難;這使得往往要小試牛刀,不敢毅然落實多場次。另一方面,在供不應求的情況,就吸引了某些地下流通市場,當然,價錢就越推越高,大家稱這些為「炒黃牛」。

在下圖中,「想買—買不到」2號的群組,就無辜墮入「炒黃牛」的宿命。

「實名制」是一種心理作用

「實名制」是一種心理作用

【落實後的變數】

排除炒賣的情況,用家會否有另一種可能:原本以為可以出席活動,怎料突然抽不到空,這樣,在實名制下,真的不能另找朋友代為出席?筆者認為,出現這種情況的可能性極高!白白把供不應求的機會糟蹋,這又是大家想見到的嗎?

adblk6

在上圖中,「想買—買到」的1號群組,若他不想墮入「炒黃牛」的宿命(2號群組) ,難能可貴的票又可怎處理呢?

【心理作用】

還有一種情況,就是「羊群心態」。可能,原來沒有想參與活動的人,見到供不應求,價格被炒的演進過程中……倘若他遇到機會,改變原意決定入場;這樣,他其實只是被創造出來的新客群。

在上圖中,這就是「不想買—買到」的3號群組了。

【決策週期】

如早前文章【註1】 交待過 ,消費者做決策是有一個週期(規律):認知需要、搜集資訊、評估替代品、決策、執行購買和用後評估,共六個步驟。

在上圖中,無論1號或2號群組的朋友,在心理學上都是深思熟慮的「理性消費者」,只是經濟學上的供求中出現了問題,2號群組的朋友因此要付出更多的代價而矣。

至於3號群組的朋友,其實是被炒作過程影響,產生出來的「衝動消費者」。

【物歸原主,各得其所】

供不應求,筆者深信:待疫情淡卻後,主辦機構必定會全力以赴,儘量滿足市場……筆者年青時,也親臨現場見証過:譚校長過百場活動當中的其中一場。只要出席者甘心樂意,主辦機構能夠安排,演出者又身心負擔得到,在公平有秩序的情況下流通門票,各得其所,又有何不妥呢?

adblk7

筆者今期大膽提出一個《實名制2.0》方案:就是在相連的座位中,隔一個號要實名出席。這樣,一方面倘若有上述因事未能出席的朋友,也能彈性安排門票給友人;另一方面也有效減低炒黃牛的可能。大家點睇?

若同意的話,我們萬人提案,一人一電郵予主辦機構,多給大會信心,多辦幾場來滿足大家,皆大歡喜!

註1:《從無諗過—成為把握消費券機遇的市場達人》EC心理微職Fun

adblk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