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
2023-06-21 04:29:40
日報

《怪物》 很不是枝裕和 坂元製造狠毒歧視漩渦

分享:

戲裡戲外,我們都喜歡道德綁架。《怪物》讓我們先入為主地認定某些職業stereotype,家長總是怪獸,老師總是講經,校長總是戀棧權力;戲外的現實廣末涼子被爆婚外情,大家食完花生再大力討伐,誓要令她下跪永不超生……引用彭秀慧社交媒體一句話:「(我們)一知半解而急忙炒作和攻擊,加把咀加點風加點油加點負,順便發洩一下自己生活的不如意。」

就像三島由紀夫撰寫小說《金閣寺》一樣,《怪物》同樣以一場火災為契機,到底火災發生原因為何?誰縱火?為甚麼縱火?這些都成為電影最大謎題。編劇坂元裕二透過3個角色的不同視覺,為我們解構故事來龍去脈,加上導演是枝裕和在雲淡風輕下,暗藏激盪暴烈的電影語言,跟觀眾齊齊尋找「怪物」。

《怪物》

坂元裕二 x 是枝裕和,兩位是現世代廣受認同的編劇與導演,兩人合作已非常震撼。兩位大師都想透過合作,令創作更上一層樓,單是這份精神已值得捧場。

很多人看罷《怪物》覺得「好唔是枝裕和」,如果是枝聽見大概會說:「正合吾意!」這位年過六旬的大導演,拍過各種家庭故事,從溫馨細膩到分崩離析,早已拿過奧斯卡和金球獎。當一個人的創作達到某個高度,開始不想再走熟悉的路,或找人領路,結伴同遊,說不定轉角有一抹過往未曾發現的風景,發掘自己未知的可塑性。這是每一位有心創作者一直孜孜不倦所追求的。是枝唯一不變的是:無論找誰合作,他電影所關切的,一直都是社會現狀,作品流露出強烈的人文關懷。

adblk7
《怪物》 是枝裕和

大量外在環境變化與劇情轉折,讓我們看到不一樣角色內心活動,成就出不一樣的是枝裕和電影。

《怪物》 是枝裕和

雖說電影「很不是枝裕和」,但細心欣賞時依然發現導演的美學痕跡。

精密推理引發觀眾遐思

坂元裕二亦如是。如果你由九十年代《東京愛情故事》(對就是完治跟莉香愛得死去活來那套)到一直追隨著近年《四重奏》、《大豆田永久子與三個前夫》、《初戀的惡魔》,定能從文本感受到他一直以來的苦心經營腦交戰,特別最近年從電視劇轉戰電影,上次《花期》還留有大量招牌式金句,今次《怪物》進一步去蕪存菁,留下的只有幾經打磨雕琢至近乎巧奪天工的故事(因此獲得「第76屆康城影展」最佳劇本)。坂元為是枝電影帶來過往從未出現的推理元素,在讀者被劇情反覆擺弄的同時也引發思考:當我們認定一個人為惡時,往往在一知半解的情況下作判斷,未掌握真相便施展攻擊,急忘欺凌。

《怪物》 坂元裕二

坂元裕二過往密集式金句風格,在《怪物》中被自行壓抑,比例明顯減少。

世界上任何一個角落都會出現歧視,歧視製造欺凌。而日本作為一個比其他地方都講求儒禮的社會,其醞釀的欺凌更隱閉也更深層,愈潛藏愈黑暗。日本社會任何階層,在不騷擾別人、自己煩惱自己解決的前提下,大家都封閉自己內心的同時也捨掉同理心,不嘗試理解別人,然後將惡果指向約定俗成,最終慢慢變成怪物。因為約定俗成,日本欺凌並不分左右前後中間,而且往往從上而下,從老至幼,大人欺負小朋友,最後發展至無差別傷害。當欺凌臨到,大家總推諉說:「個社會係咁㗎啦~」而明明社會本由每個個體組成。

坂元裕二這種透過精密推理引發觀眾遐思的文本,在過往是枝作品中未曾出現過。欺凌不止孕於角色之間,還有作為旁觀者的我們看待角色們的目光。每個人都在責難人和被責難,無人能逃得過歧視漩渦。

adblk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