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日在美國社交媒體上閙得熱烘烘的就是Quiet quitting這個詞。按字面解釋看似翻譯為無聲辭職,但實際上quiet quitting 和辭職完全沒有關係,更適合的譯法應該是在職躺平。
說到躺平文化,大家可能一開始直接想到的是中國年輕一代近年很流行的生活模式,但實際上美國在討論的quiet quitting和中國式躺平有著一定差別。中國式躺平的背後是體現了中國年輕一代對於社會失望的消極型生活模式。由於貧富懸殊、在職貧窮、社會低層往上流動困難等原因,年輕人生活有著一定的壓力,同時卻又需要應付家人和社會的期望,例如要工作數年便應爬升到一定的職位、接著買房、結婚、生子等等,導致年輕人認爲與其無止盡的努力奮鬥卻只淪爲為公司企業賺錢的機器,倒不如過低欲望、低物質的生活。具體内容包括不買房買車、不戀愛結婚生小孩、維持低消費生活等,以消極的生活模式來表達對社會環境的失望。
而美國的quiet quitting在職躺平,則是一種在職場上消極,但反而對生活其他部分顯得積極的態度。有指這個概念早在2009年已經有人提出,不過反響不大,直至後疫情時代,大家對於私人時間和空間有了更高的需求,才反思將時間和精力大部分投放在職場上,到底意義在哪裏。最近有人在TikTok上發佈談論quiet quitting的影片,忽然就獲得大量轉發和討論而登上熱門。説到底quiet quitting在職躺平可以理解為消極工作,在職場上做最基本的分内事、亦不再積極主動、拒絕加班或在下班後仍然接收工作來電或查看郵件等。Quiet quitting 這個理念並不是拒絕工作,而是不再為工作而付出大部分或全部時間,轉而將精力投放於人生其他範疇,例如家庭、社交、旅遊、發展其他興趣等等。
不過美國的quiet quitting和中國的躺平文化也有一個共通點,就是對概念趨之若鶩的大多是年輕一代。因此這兩種生活模式看似又是一場世代之爭。有年長一些但還在社會上打拼的美國人表示,quiet quitting只是年輕人逃避問題的手段,你正在從事的工作並不是你感興趣的、令你有成功感的才是問題癥結。與其埋怨工資低、加班多、難晉升,解決方法不應該是躺平,用著消極態度在同一家公司同一份工作混下去,而是應該直面問題,重新找一份理想中讓你覺得振奮、有意義的工作。
我絕對贊成人生不應該只被工作定義,而應該將時間平均分配給其他生命中重要的事情上,只不過採取的方式不需要如此被動和消極。逃避問題一向都是下策,反之應該每隔一段時間都和自己對話,針對自己當下的情緒和感受作出反思,調整自己的步伐,為遇上的難題尋找幫助和對策,以應對生活中不同的挑戰才是上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