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
2022-03-25 08:30:00

情緒急症室:原來早已內置在辦公室

分享:
情緒急症室:原來早已內置在辦公室

情緒急症室:原來早已內置在辦公室

港人的精神健康,自17年起亮了警號:壓力、情緒、焦慮、抑鬱……都續漸浮現,自疫情後,更陸續轉為急症!

相應的心理支援配套,長期供不應求;再加上香港人文化:「家醜不出外傳」,這使得處境每況越下!過去兩週,涉及自殺的個案不鮮,情況令人心寒!

作為院校的心理學講師、輔導員、本報的職場心理版寫手,今期想送一份禮物給大家,就是:《情緒急症室》原來早已內置在辦公室,它的名字就叫做「協作小組」(Self-Help Group)

【協作小組】

這理念是沿自於社工和輔導行業,主要是由相近背景的過來人組成,再加上一位受過訓練的人帶領著。由於每位「過來人」都有自己擺脫問題的能力、智慧和經驗,只是大部份未懂珍惜和運用;所以,「帶領者」只在小組中扮演著促進者(facilitator) ,安排一個:有系統、公平、有建設性、融洽的聚會,容讓出席者各取所需。

adblk6

當「分享者」發現自己的經驗能協助他人,除了賺取到滿足感(satisfaction) ,這也實踐了防衛機制(Self-Defence Mechanism)中的利他(Altruism)效果,施者和受者皆能獲益,當中的威力,絕不是筆墨可形容。

「接收者」方面,由於資訊是源自於過來人,說服力往往比書院派的專業人員更震撼,就算個別「出席者」對分享者存懷疑,由於有專業人員在場見證,加上其他接收者的正面反應,這無疑也大大增加了說服力。

總括來說,這類低成本,機動性大的活動,在長期資源不足,而且問題向度又多元化的香港,的確是值得提倡!筆者過去5年,主持過近百場,每次參與者都能滿載而歸。

【既知己,也知彼】

何解本文標題說:「早已內置在辦公室」呢?以筆者當輔導員的經驗來說,每位新的傾訴者,在首次面談中,基本上都要花上半小時去交待故事中的背景(人和事) ,再者,能否開誠佈公又是對輔導員「信任」的一項挑戰!

相反,倘若在公司範圍中啟動協作小組,大家都是局內人(insider) ,對內部的文化、制度都瞭如指掌,若您再以「知己知彼」這詞語代入,就會明白這種深入的了解,又豈能由局外(outsider) 的促進者所取代呢?

【既可急,也可持續】

剛才提及過「機動性」,是由於活動多數是局內人參與,所以可因應突發性的需要而隨時召開,情況就簡單如:在公司內召同事到會議室開一次偶發性的會、又或像即慶地約某些同事一起午飯……般簡單。

adblk7

至於持續跟進方面,又返回原點;剛才周朗披露:首次見傾訴者要花時間了解;那麼,持續跟進也相約:就算雙方信任,有默契,花時間更新情況也省不了!可是,在局內人協作組的情況就不一樣!大家每天都生活在相同環境,在持續跟進這環節就省卻了不少花於更新的時間成本。

【既免費,也供應充足】

起初,協作組都是由受過訓練的促進者引領,這當然要花若干成本。但倘若公司內部經已有同事拿捏到要領,及後的持續跟進大可由局內人操作;這樣,不假外求,成本自然就趨向免費了。

adblk8

加上,基本上任何局內人(尤其是參與過「分享者」的同事) ,稍作訓練後,都有可能扮演「促進者」的角色!所以,很多情況,有質素的促進者可能是源自於公司內部(反而不是坊間的局外人) ,這使得供應越來越充足!

補充多一點:這類局內人協作小組,除了適用於職場,也可應用於教會、不同的學校場境、家族、病人群組……皆可。而且,形式上也不需拘泥,有局外「促進者」的明顯就較正規(formal) ;但若果刻意安排,或干脆由局內人操作的話,效果都可以好自然(casual)!規模方面,筆者見證過30人在大禮堂圍圈的大組,也遇過2-4人的「小」組,極具彈性!

adblk9

【世上無完美方案】

筆者當年在求學階段,往往過渡理想化,幻想世上有「黃金定律」,完美的方案!這想法當然自尋失望!上述的協作組,最大的弱點就是在過程中倘有不慎,出席者之間產生了磨擦,這樣情況就會急轉彎!由一件和平美麗的事,即時淪陷成為一團糟的怨憤;到時,您也許會想: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呢?

所以,在起初階段,找中立、受過訓練的「促進者」應該是在所難免的!

【天祐香港】

不同原因,再遇上疫情,我猜不同的失業補助、津貼、消費券都只能解決像「充飢」程度的燃眉之急!稍為進一步的「傷口」、枷鎖、矛盾……相信未來可見的幾年,要啟動不少的「self-help group」,再加上「地理」以及「人和」,獅子的微笑才能重拾!大家努力!

adblk10
adblk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