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近評估週,家長和學生都進入緊張狀態,不止是精神上的緊張,還有親子關係上的緊張。當父母的那一方,難免多嘮叨幾句,催促孩子專心溫習,或者多寫幾份練習;當孩子那一面,面臨學業挑戰,想到大堆溫習範圍,大多拖拖拉拉。 如此一來一往,碎碎念即使沒有變成大吵鬧,或多或少雙方也會變得較疏離。
這個星期我也成了一個催促者。每天早上叮囑孩子在學校盡量多做點功課,放學回家就可以把握時間溫習不同的科目。弟弟說到做到,甚至還有空餘時間一邊放鬆娛樂,一邊等我回家開始溫習。但哥哥卻完全相反,往往回家才開始做功課,溫習進度遠不及原定計劃。黃昏還要出門的我一邊看著時鐘乾著急,一邊催促著他趕上進度,而已經學習了一整天的哥哥就皺著眉、抱著怨地做,又一邊答應我會在午飯後的自由活動時段做功課。
可是,哥哥的承諾一直都沒有兌現,首兩天他承認自己把自己時間全花在玩樂和睡午覺。到了第三天,哥哥還是回家才趕做功課。我又生氣,又失望,責備了他幾句,然後沉沉鬱鬱的出門工作去。
低落了半天,深夜歸家,丈夫和我談到哥哥的事。原來當天班上有9位同學因病缺席,哥哥花了整個自由時間替每個同學逐一寫手冊紙條和整備功課,所以沒有時間處理自己的事。被情緒牽動的我沒有冷靜問哥哥前因後果,只認定他是貪玩偷懶,感到委屈的哥哥也倔強地不作任何解釋。誤會就這樣形成。
親子輔導常談到:先處理心情,再處理事情。我們能做到的是盡量提醒自己冷靜,能處理的不單止是事情,還有寶貴的親子關係。每一次的事件,無論成功或是失敗,父母自省也是成長的重要過程。今次我就是不夠冷靜,錯怪了哥哥,翌日清晨一起床,就先向他道歉,也好好地交代我當時的心情和想法。好好溝通,才能互相了解,建立互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