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近日新西蘭的旅遊宣傳活動「Everyone Must Go」,亦解作為:每個人都必須去,揭示了政府與民眾、反對黨之間在行銷策略與國家現況認知上的明顯落差。儘管政府寄望透過一則吸睛的口號,來喚醒澳洲遊客的興趣,卻意外地觸動了國內社會對於經濟下行、公共服務削減與人口外流的敏感神經。
從策略角度來看,這筆耗資50萬紐元的推廣行動,無疑是希望振興旅遊業,畢竟旅遊在新西蘭佔有舉足輕重的經濟地位。然而,這句口號在語意上的模糊性卻成為眾矢之的,這句口號亦可以轉化為「所有人必須離開」及「清貨」,不僅未能清晰傳達歡迎之意,反而讓人聯想到「清倉出售」與「不得不走」的負面意涵,甚至引發網民和政治人物的雙關語批評,質疑這是否也象徵著政府對本國國民的態度。
批評者們的聲音透露出對政府優先順序的質疑。例如綠黨與工黨均指出,與其花錢在外宣口號,不如將資源用於修繕國內的觀光基礎設施或穩固社會保障。當前澳洲遊客回流已達疫情前88%的水準,固然值得樂觀,但對許多新西蘭人而言,他們更關心的是自己是否還能過上有保障、有尊嚴的生活。
值得注意的是,這場風波也間接點出了政府在公關語言上的失誤:一個原本用以凝聚吸引力的簡單句子,因缺乏語境掌控與社會情緒的理解,反而被轉化為對政策冷漠的控訴。這不僅是一次宣傳失誤,也是一記提醒。當社會正面臨內部壓力與轉型挑戰時,任何形式的公共溝通都必須高度敏感、語義精準,否則一不小心,可能成為民怨的放大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