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信大家一看本次題目,可能心裏就咒罵:「標題黨又來了。『碳』擺明是氣候問題,為何又說不是氣候問題?」
其實碳達峰和碳中和,表面看起來是應對氣候變化的措施。但內裏,估計還真的沒有一個國家或政府,是真心真意把它當作氣候問題來看待,以下就讓我與大家分享一下簡單的例子。
還記得美國曾經就在2001年及2017年,先後兩次宣布退出,當時這些應對氣候變化協議。如果這是一個氣候問題,大家眼見氣候問題愈趨嚴重,那美國為何選擇兩次退出?而吊詭的是,當美國退出之後不久,又再重新加入。
2001年當時美國退出的時候,美國也說明了,就是因為「不利經濟最佳利益」;而2017年特朗普政府也是用一個類似的理由,就是「不利經濟發展」,所以華府把碳中和視作經濟問題,也是有根據的。另外一個沒有說明的,當然是政治的考量。如果說有任何一個國家的政府,所作出的國際協議,是不從政治利益考慮的話,估計沒有人會相信。
說完美國政府的考量,現在我們比較一下中國政府的考量。之後大家看看是否能夠總結出,到底「碳」究竟是否氣候問題?
對中國政府來說,碳中和絕對是一個經濟發展的機遇,可以幫助中國利用創新科技,作為一個切入點,將中國的經濟發展,尤其是在可再生能源方面,推到另一個高峰。舉個例,如果能善用上周提及的地熱能的話,核聚變絕對是一個好幫手。而成熟核聚變技術,又可以轉化成為軍事及其他商業用途,也可以為國家帶來重大經濟、政治及軍事上的優勢。
另外中國境內天然能源的地理配備上,比較被動。中國煤儲存量比較豐富,但石油、天然氣等就相較貧乏。但天然能源這東西,就是國家地理位置所局限了,不能改變。然而在新能源方面,例如光及風,全世界哪裏都有,中國從不缺乏。惟獨欠缺的,就是如何利用科技將光及風轉化成為設備、製造和生產。又可以說,設備、製造與生產,本身正是中國現在的強項。換句話說,如果我們把這個議題做好,就能夠將中國的能源安全,大大提高,不用像現在一樣,要倚賴進口石油及天然氣,不止費用高昂,還暗藏政治不穩定因素。中國也可以由此擺脫能源進口大國身分,甚至搖身一變,成為再生能源設備及生產的出口大國。
縱觀中美對碳的出發點,所以我說碳中和並非氣候問題;更加多是,改寫國際間遊戲規則、爭取話語權的問題,期間亦涉及經濟發展、國家能源穩定性及大國博弈。
房中大象:
雖然「地熱能」潛力豐厚,但估計能夠普遍使用,還有一段時間。而迫在眉睫的就是,全世界要2050年達成碳中和。究竟在「地熱能」未普及之前,企業及個人有甚麼機遇?或者企業甚至個人,是否需要盡快做好碳管理?
站在企業的角度,可能最關心的就是,怎樣把碳變成資產的一部分,甚至直接變為收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