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時候在香港,日本菜絕對沒有今日般氾濫,不會隨隨便便在誰家樓下,就有廉價海鮮丼或者居酒屋。那時候也絕對不會無緣無故想吃拉麵或者壽司。可以說,當時這些日本食品,差不多好像今日我們對待印尼菜或者希臘菜那樣,知道有這個選擇但絕不普及。所以,今天可以說我們進步了。不過進步的,其實是日本的軟實力,連帶令日本菜躋身全球飲食主流,令港人對日本不同飲食文化的認識和接受程度也大大提升。然而,這種文化衝擊的結果,卻惹來不少只顧招客的投機餐廳,因為日本菜受歡迎,就胡亂做些來蒙混過去。結果,令我們偶爾會不幸跌進劣品日式餐飲陷阱。
不過,我們還是有不少水準不錯的日本菜的,而且當中有些更是香港人創立、香港人主理。例如在銅鑼灣剛開業不久的「赤の匠 AKANOSHOU」,位於邊寧頓街一幢全新商廈內,前身是同區大名鼎鼎的「竹 Ta-ke」日本料理。AKANOSHOU的老闆和師傅,都是從前Ta-ke的原班人馬,單看這點,食品的質素就已經相當有保證。
赤の匠樓面面積不算大,但樓底異常地高,坐在裏面感覺寬敞舒適。餐廳供應高規格壽司和鐵板燒,那天我試吃了鐵板燒的部分,這裏來跟大家分享一下。在眾多日式烹調技法中,我最喜歡「鉄板焼 Teppanyaki」。可能那是年代的原因罷;在我成長的七八十年代,鐵板燒很時麾,是當時一種好玩又高級的餐飲選擇,這個印象一直留在我的記憶裏,令我對鐵板燒有種情意結。赤の匠的鐵板燒主廚莊偉昌師傅,技巧上爐火純青,但我覺得他最強的地方,是能夠跳出鐵板燒固有的框框,勇於嘗試,屢屢為食客帶來驚喜。
紙包慢煮牛舌
那天的菜單,有熟悉的菜式,但更多是別開生面的新玩意。「脆煎吞拿魚腩」以海苔及麵包糠作衣,緊緊包裹著油脂滿溢的魚腩,於客人面前鐵板之上,堂煎成外表金黃香脆,內裡鮮香軟滑的美味。除了吞拿,餐單上還有其他海鮮;但鐵板燒的主角,我覺得始終是牛。赤の匠 AKANOSHOU用日本岐阜縣飛驒牛,炮製出一系列精彩菜式。最人見人愛的,肯定是「鐵板和牛三文治」。莊偉昌師傅為了精益求精,單是試麵包也試得快要患麵包恐懼症,才找到他心目中完美配搭,可以烘托出他特製的醬汁和芥辣,夾著外層焦香內裏粉嫩的和牛牛排,每一口都是充滿邪惡的快感。
不過我最嘖嘖稱奇的,是他以鐵板烹製的「鐵板A5飛驒牛壽喜燒」。這個名為「Yakisuki」的創新菜,原理跟傳統Sukiyaki沒兩樣,只是以鐵板快煮事先以壽喜燒醬油汁輕輕醃過的和牛肉片,達到Sukiyaki的效果。牛肉配以長崎出產「太陽卵」蛋黃及日本米飯,是華麗得來又非常療愈的精品心靈美食。最後師傅還有絕招,在鐵板之上,以紙包方法慢煮牛舌,成品出奇地腍滑酥香。這道「慢煮澳洲和牛舌」,真是意想不到。
赤の匠 AKANOSHOU
銅鑼灣邊寧頓街8號亨利集團中心6樓
2577 06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