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2日,蔡瀾在其臉書專頁《蔡瀾的日記》說:「近來我對吃魚生有點意見,一切都是廚師發辦的OMAKASE,當所有客人是笨蛋。吃甚麼我自己會叫,不必麻煩師傅。這種經營方式只讓餐廳容易計算成本,不是日本菜的精髓。」
蔡瀾的文章寫得雋永,對食材的知識也不錯,可是,他並沒去過幾多間日本最高級的、或最有名料理店,雖然米芝蓮也頗有糟榚的,可也不失為有七成準確的客觀標準。而就此標準,我也沒見過蔡瀾去過幾多間。
相比之下,蔡瀾和寫《恬覓真味》的盧恬兒,和「little_meg_siu_meg」等等,相差至少有六、七班,其他人例如謝嫣薇,又或者是劉健威,其水平也是遠在蔡瀾之上。
嚴格來說,現時香港壽司店所出售的,並非「omakase」,或「廚師發辦」,漢字是「任」,而是「okimari」,即「套餐」,漢字是「決」,如果像蔡瀾所說的,自己叫自己喜歡的,應是「okonomi」,漢字是「好」,很多人應該吃過「御好燒」(okonomiyaki)。
我很懷疑為甚麼蔡瀾連這麼基本的知識也不知道。事實上,從經營餐廳的角度看,容易計算成本,反而可以用更低的價格,供應更好的食材,而這正是日本菜的特色,即是傾向於私房菜的性質,也正是日本菜的精髓所在。
根本,日本的所有高級餐廳,都要預約、預訂,尤其是壽司吧,正是為了容易計算成本。反過來看,我去蔡瀾開設的餐廳,幾乎沒有不中伏的。
我在2009年出版了《我的最愛》,曾經說過,在香港,沒有一個人比我吃得更多高級日本菜,香港最高級的見城、西村等等,我完全看不上眼,當年見城的大廚,今日還常對我笑說這故事。
但到了3年後的2012年,已發現比我高明的大有人在,而在2022年的今天,我已不敢說吃過日本菜了。或者可以說,蔡瀾在30年前也許是權威,但在今天,他的水平連普通food blogger也不如了。
這證明了,這十多年間,香港人的飲食水平進步到哪一地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