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資者當然知道低買高賣才是致勝之道。此道理人人明白,但大部分都是低賣高買。投資者作投資決定時往往受情緒主導,在市況極端時往往作出低賣高買投資決定。如美國納指在2月時仍挑戰新高,投資者續追捧一眾新經濟科技股,就算估值已遠高歷史均值,仍無視基本面而高買。
誰知一個月,納指挫30%,投資者突對科技股前景由極度樂觀變為極度悲觀,紛「低賣」止蝕離場。無可否認疫情對經濟影響可以很巨大,就算疫情遲遲未能受控,一眾新科技如雲計算及人工智能等需求將大幅減少?或因疫情令人與人間接觸減少而增加相關新科技需求?筆者大膽認為未來對科技需求將有增無減,尤其雲端科技於疫情間對企業發揮極大作用,不是雲端科技開始普及,相信有更多企業因封城而完全停擺。回歸本周主題,以估值計,雖然科技股未算極之吸引,但個別板塊較高位跌約15%至20%,如3月中低位計,大部分已彈逾30%。對一眾早前高買低賣的投資者,倘仍看好科技股基本面,在現時價格「低」於2月中的「高」位,是否應考慮先進行「低買」?當然,假如一個月前提出同樣說法,投資者相信會「睬我都傻」。